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姜伯静
很久以来,小米都很尴尬。
一场拯救“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的战役,开始打响了!
两天之内,连续回购股票。小米,看上去是要狠狠地拼一把!
1月21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月18日耗资近亿港元回购984.96万B类普通股。而根据1月18日的公告,小米集团已经于1月17日回购614万B类普通股,耗资近6000万港元。
连续的回购,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向资本市场表示信心、稳定股价。
在17日回购后的公告中,小米集团表示:“董事会认为,于现况下进行股份购回可展示本公司对自身业务展望及前景充满信心,且最终会为本公司带来裨益及为股东创造价值。董事会认为,本公司现有财务资源足以支持股份购回同时维持稳健的财务状况。在互联网商业模式及公司‘智能手机 +AIoT’双引擎策略的推动下,公 司以股份回购表达对现时及长期业务前景充满信心。本公司将继续提供‘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相信该价值定位在现时市场状况下会更具竞争力。”
有人将小米回购股份与之前的腾讯回购股份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且不说他们各自的财务状况不可同日而语,至少,从用户基础、发展前景以及抗打击能力这几方面,小米跟腾讯相比就远非一个量级。
小米,如此积极的回购,在我看来,除了稳定股价,实际上也是在极力的摆脱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尴尬处境。
很久以来,小米都很尴尬。
首先,之前,小米在一个并非最佳上市时机的时间段上市了。
这个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不管是外部大环境,还是自己的经营,小米上市的时机都不是很好。正因为在一个并不恰当的时机上市,所以上市之后至今,小米的资本市场表现并不完美。
一度低迷的股价,说明的问题很多。不可否认,资本市场不佳是重要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外界对小米经营的疑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尽管,智能手机市场日趋饱和是目前整个手机行业面临的困境。
第二,小米推迟CDR上市。
本来,我们以为小米会成为首家在A股发行CDR的公司,但事与愿违,小米的CDR发行被推迟了。
虽然推迟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推迟,给小米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大于正面影响。
第三,对禁售期结束的忧虑。
如果说前两点是“历史”的话,那这一点就是“当下”。
1月9日,小米集团第一批数十亿股限售股解禁。
解禁,意味着很多。比如,持股的员工、高管可以套现,早期的投资者可以离场,而这些往往会造成股票的短期下跌甚至长期颓势。
小米集团和雷军,对此了然于心,尤其是目前的形势之下,解禁对于小米集团来说不是很好的兆头。
为了尽力避免解禁之后的负面影响,小米集团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
可谓,“未雨绸缪”,“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1月9日,小米集团发布公告,公告称:公司收到公司控股股东的承诺函,“表示对本公司长远价值的信心,各控股股东自愿承诺,按照承诺函的条款,自本公告日期起额外365日内,不得出售彼等直接或间接实益拥有的本公司股份,惟控股股东可将所持有不超过639,596,190股本公司B类股份捐赠予公益慈善机构用于慈善用途。奖励股份为董事会于2018年4月2日赠予控股股东以认许雷军先生对本公司的贡献,亦是雷军先生所获得的全部股份报酬。此外,本公司亦接获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周受资先生的承诺函,按照承诺函的条款,表示自愿承诺自本公告日期起365日内,不得自行酌情出售直接或间接实益拥有的本公司股份。”
但是,控股股东的“高姿态”,能够挡住出逃者的步伐吗?从目前的情况看,除去有争议的一起减持行为以外,尚未出现大规模的抛售行动。公平的讲,还在观望者应该居多。
这,也就给了小米集团扭转尴尬局势的机会。但是,也预示着危机。因为,小米的这次公告,在1月9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旦观望者失去信心,后果可以预料。
以上这三点,就是小米的尴尬处境。
而面对“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已近腰斩的局面,小米如何才能不尴尬呢?这是今后小米面临的难题。连续两次回购,只是一个开始。
我认为,只有做好以下几点,才是小米的机会。但是,这几点难度很大。
第一,继续回购,提振市场信心。
信心,一定要传递。
两次回购,小米共计回购股票15,989,600股,占已发行股份数的0.071%,总额约1.6亿港币。
这个数额以及比例,都很大。
但是,面对之前小米股价的颓势,这可能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如果继续回购,小米的现金流是否充足,这还是一个疑问。
第二,继续向“互联网公司”的目标迈进。
之前,小米之所以不被看好,距离“互联网公司”太远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从目前看,小米还更像是一家硬件公司。尽管,小米乐意把自己称作互联网公司。
从小米集团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看,其“互联网服务分部收入于201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85.5%至人民币47亿元”。但在总收入中, 仅占9.3%。这样看,小米距离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距离还过于遥远。
继续向“互联网公司”的目标迈进,是小米必须要做的事情。
第三,做好独立品牌红米。
小米“互联网公司”目标的最大障碍,就是小米对硬件产品主要是智能手机的极度依赖。但矛盾的是,为了业绩,又不得不把硬件做好。
红米品牌的独立,是必然,因为一个高中低档产品混杂的“小米”品牌,是不利于其未来总体发展的。而这一次终于把红米独立出来,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小米高端手机产品的销售情况可以支撑红米“分家”了。
客观地讲,做好独立品牌红米,对于小米集团来说,不算难事,只是红米的利润率是否有利于小米的财报还很难说。根据小米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智能手机分部毛利率由2017年第三季度的11.7%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6.1%。”红米品牌独立之后,财报中可能会出现一个较高的小米手机利润率,以及一个较低的红米手机利润率。那个时候,市场会怎么看待这两个利润率呢?
另外,剔除了“红米”的小米,还能维持好不容易迎来的出货量吗?
第四,在大家电方面有所突破。
这一次,还是硬件。
在小米的业务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的增速已经远超智能手机。
尽管之前涉足空调行业,但影响并不是很大。小米看重的,依然是电视业务。
在小米的2018年度三季报中,彩电的业绩不错:“智能电视的全球销量于2018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长198.5%。截至2018年前九个月,智能电视的全球销量达到5.2百万部。”
尽管如此,但与传统彩电巨头相比,小米依然处于弱势。
入股TCL,是小米进军大家电市场的重要一步。小米的目标很明确,上游供应链中的屏幕。此举,可能会使小米未来在彩电市场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乐观一点的话,或许,大家电市场会成为小米的另一个业绩增长点。
不过,大家电与智能手机一样,市场饱和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小米能有什么样的作为,还很难确定。
做好以上四点,小米才有可能会摆脱尴尬的处境。只是,这四点又有矛盾之处,因为与硬件的强势地位相比,“互联网公司”的希望并不明显。
小米,如何才能不尴尬?这是个难题。“年轻人的第一只股票”已近腰斩,未来,它会有何种表现呢?看雷军和小米如何继续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