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平凉苹果:40年种出的致富树

导读:

平凉苹果:40年种出的致富树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改

平凉苹果:40年种出的致富树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段睿珺

  改革开放40年不但让平凉人吃上了“红富士”苹果,而且培育出了属于自己品牌的苹果和“红富士”苹果系列苗木。现在,苹果不再是平凉人的盘中餐,而是助力小康平凉建设的生力军,走出了一条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低效产业培育向高效市场对接转变,由苹果大市向苹果强市、绿色果品向有机果品、传统果业向现代果业跨越发展的道路。

  顺势而动 踏上脱贫致富新征程

  “价格一年比一年好,果农的收入和生活是越来越好,与苹果相关的产业链也是不断延伸。”这是平凉苹果产业发展的真实情况。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8年间,平凉市顺应农村改革开放大潮而动,要让吃饱了肚子的农民群众,过上有钱花的日子,提出了围绕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搞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的农村改革思路。各县(区)依托资源优势,提出了全市建设粮食、畜牧、果品、瓜菜、烤烟、油料六大基地。其中果品基地以崆峒、泾川两县(区)的泾河流域为重点,抓点示范,辐射带动。这两县(区)有着传统栽植果树的历史,尤其崆峒区柳湖镇种植的“元帅”苹果,在上世纪60年代,因全国劳模郭天顺带着一篮子柳湖大队生产的“红元帅”苹果献给毛主席而出名。

  由于平凉市栽植果树区域比较分散,规模面积小,树种比较杂乱,苹果、梨、桃、杏、核桃等果品虽然齐全,形不成规模,成不了气候,全市果园面积不到20万亩。在苹果产业起步发展阶段,起步早、发展快的泾川县,通过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农民群众认识明确,技术人员服务到位,推动苹果产业在全县上台阶、上规模。当时的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拿着一把剪刀,剪开了全县果品发展的一片新天地。为此,泾川县还召开了首届赛果赛园大会,评选出了一批果树致富能手,县委、政府领导亲自颁发奖牌和奖金。在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下,2009年,泾川县的果品种植面积达到了29.88万亩,其中挂果果园12.5万亩,农民人均占有果园0.9亩,产量23.2万多吨,走在了全市果园建设的前列。与此同时,泾川县还在全市率先注册了“泾龙”牌商标,同时,让泾川苹果走出国门销售到了东南亚地区。

  泾川县窑店镇公主村是全县发展果园和种植红富士苹果最早的村,果农陈宽余通过学习果园管理技术,实施标准化果园管理。2009年,陈宽余家果园亩均收入达到8000元,这在当年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收入,在全县都叫得响。通过种植苹果树,陈宽余家过去紧巴巴的生活,不仅过上了吃饱肚子、有钱花的宽裕生活,而且过上了住进新房子、买上农用车的富裕生活。

  顺势而上 打开新视野拉长产业链

  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凉市林果产业顺势而上,进入了一个大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时期。

  国家级贫困县静宁在集中优势发展农村产业中,厚积薄发,奋起直追,静宁在全县适用于种植苹果产业的南部山区,大面积种植具有市场潜力的红富士苹果。同时,积极推进龙头企业与果农的有效联结模式和利益共享机制,引导加工龙头企业把果农和果树作为“第一生产车间”,探索和推行了 “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公司化经营+批发市场+农户”等发展模式。这些果品产业发展新模式,不仅符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要求,而且给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了内生动力,为全市林果产业化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平凉市委、市政府不失时机地抓住市场前景看好,企业和果农积极性普遍高涨的机遇,通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整村整乡推进,集中规模建园。

  到九十年代中期,平凉市以苹果为主的果树经济林面积发展到了50多万亩,品种以红富士当家,先后建成了静宁仁大、崆峒区四十铺、柳湖等一批果业重点乡镇。

  这一时期,平凉市林果业更是顺势而上,打开新视野,拉长产业链。走在苹果发展潮头的静宁、泾川、庄浪3县办起了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建成了果袋、果箱、发泡网、果品贮藏、果汁加工等一批涉果企业,涌现出了静宁常继锋、杜进、庄浪万乔娃等一批产业领军人物,不少外地民营企业闻“果”而动,在产果区办企业、建宾馆,开酒店,撑起了农村小镇新气象。

  静宁县李店镇常坪村曾是静宁县最贫困的村,这里山大沟深,土地瘠薄,农民长期靠天吃饭。1999年起,随着苹果树的大面积种植和农村道路的修建,苹果收益越来越好。今年,客商来地头收购苹果,每斤最高达到了13元。现在村民靠苹果产业,全村80%的人家都住上了新房子,一半人家买上了小汽车,家家户户有了农用车。李店镇党委书记王国平说,近年来,李店镇靠果品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又靠果品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顺势而为 品牌战略主导全国苹果价格

  40年来,平凉林果业从一棵小树,长大成了参天大树,硕果累累。平凉金果成了全国知名品牌,静宁苹果更是声名远扬,漂洋过海,销售到了欧盟高端市场。静宁苹果已连续多年主导着全国苹果市场价格。

  平凉林果产业在一系列的变革中,不仅打出了一张张好牌,而且在全国拿出了7张闪亮名片。近10年来,平凉市以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创汇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适宜区全覆盖战略,以每年近20万亩的速度扩张规模,全力推行标准化管理,单园、单树、单果管理。同时,苹果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消费者通过扫贴在苹果上的二维码,质量安全随时可查询、可追溯。在静宁县余湾乡红六福的果园里,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监测果园管理情况。

  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中,平凉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带队,组团把大山里的苹果卖到了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浙江等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让世界了解平凉,让平凉苹果走向世界。同时,全市利用互联网+,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让全国的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吃到平凉苹果,让苹果的销售半径大一些,再大一些。

  40年,果产业枝繁叶茂;40年,果农靠果脱贫致富;40年,小果成就大市场。平凉市市长王奋彦坦言:“40年来,平凉市委、政府以造福民生为己任,在中国黄土层最深厚、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陇东平凉,生产出了中国最好的苹果,全市的苹果面积达到了256万亩,小小的苹果使20万农家子弟圆了大学梦,70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