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探索 > 天文航天 >

二龙头上黄土中 深扎着浙江现代天文学教育的根基

导读:

在建的卫星地面测控站。

上图:天文台遗址。 左图:天文台远景(资

在建的卫星地面测控站。

上图:天文台遗址。 左图:天文台远景(资料图由讲述人提供)。

通讯员 王敏 记者 熊艳 文 见习记者 廉笑尘 摄

钱塘江畔,六和塔西,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在一片山林掩映中显得静雅神秘。

之江校区是之江大学的旧址,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校区内那一幢幢民国时期的建筑,仍保留着旧时的神韵。而有些老建筑已然被毁去,留下的仅是黄土中的残垣断壁。

杭州文物故事的第一章,来自一对78岁的孪生兄弟,讲述的正是之江大学旧址上一座天文台的身世。

故事

浙江省第一座天文台的短暂“人生”

讲述人:张鹏程 张鹏搏

之江大学是杭州乃至浙江最早的高等教育学府之一,清朝末期从杭州市内迁入秦望山麓新校址。发展进程中,学校始终将西方先进科学不断移植到学校课程中,当时欧美出现的一些新科学、新发明,很快就会传入学校内,如X光机、显微镜、电报、金加工旋转车床、照相机、经纬仪、蒸汽机等。

学校还设置了天文学课程,让学生掌握天体空间演变规律,探索和研究星空。1912年初,美国费城的特勒夫人及全家捐资在新校址上建立天文观象台。为了纪念特勒夫人,学校将天文观象台取名为“费城观象台”,于1912年兴建,至1913年春天竣工。1912年,孙中山先生访问之江大学,对天文台的修建连连点头,表示赞誉。

天文台选址在之江大学最高处,那就是视野极佳的秦望山二龙头。天文台使用的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和设备,天文学的实习课就在天文台进行,深得学生喜爱,这也是杭州最早用天文望远镜科学探究天体变化规律的课程。

幼年时,我们随教书的父亲在之江大学生活了10年。后来,我们也问过留校任教的数理系老师,当年学校天文学课程的深度究竟如何?那位老师说,大约与如今天文学专业大一、大二的程度相当。

1937年11月5日,侵华日军第10军的3个师团和几十艘军舰在杭州湾强行登陆,逼近杭州。11月15日,之江大学奉当时政府的命令,沿富阳、桐庐、建德、安徽屯溪西撤。西撤时,大部分设备、仪器、图书资料等学校财产都来不及转移,仍留于原处。12月24日,日军分3路进攻杭州,杭州沦陷。日军宪兵及骑兵旋即占领之江大学,大肆抢劫学校及学生、教职工财物,破坏图书资料,又冲上山顶,砸开天文台大门,逼迫民工将天文望远镜及其他设备抬下山,然后运回日本。将天文台掠劫一空后,日军竟然埋设炸药,将天文台彻底炸毁……

(以上故事有删节,登录杭+新闻客户端可查看原文)

寻踪

遗址之侧,卫星地面测控站已具雏形

对于之江大学的天文台,杭州知名历史学者丁云川也做过相关研究。多年前,他在收藏品市场觅得几张之江大学的老照片,其中一张便是之江天文台残迹照片。丁云川介绍,南宋时期,吴山顶上有过观星台,不过,之江大学天文台应该是杭州最早使用现代观测仪器的真正的天文台。

关于天文台的损毁,丁云川在原杭州大学的校史中找到了一些记录,其中提到抗战期间“之江大学校舍遭到严重破坏,教学用房和教职工住宅烧毁倒塌不少,图书、仪器设备和家具被劫掠一空,损失浩大”。

如今,天文台遗址还能供后人凭吊吗?昨天,记者前往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一探究竟。

校区门口,保安李师傅一听记者是来找天文台遗址的,立即热情地带路。“我们都知道的,在山上,我每天要上去看四趟。”李师傅说,“路很难走,上下一趟要1个多小时。”

山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路上格外安静,山风吹来,正好驱散暑气。“以前山上更安静,现在因为学校在天文台原址旁边建新站,开工4个多月,每天都有20来个工人上山施工。”李师傅说。

沿山路走了半小时左右,记者来到山顶。山路一侧有一片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建筑物遗址,地面上暴露着两大块半月形的混凝土,似乎是天文台圆顶的碎块。混凝土碎块东南侧还有一根3米多长、直径约50厘米的混凝土柱子,柱子一头大一头小,小的一头有榫头暴露在外,似乎是天文望远镜的托架。年深日久,这些混凝土因苔藓生长而呈青灰色,布满岁月的痕迹。

山路另一侧,与天文台遗址相对的地方,一座三层钢结构建筑正在建造中,一位老师流着汗,正在监督工程进展。老师姓张,他告诉记者,在建的是一座卫星地面测控站,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以后将在这里进行监测和研究。

从天文学知识的普及,到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研究,一条安静的山路两侧,对照出杭州乃至浙江高等教育的过去和未来。历史不该被遗忘,而未来更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