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热议创新
新华社记者胡喆、丁小溪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营造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良好应用生态……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近日在京召开,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
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中共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总揽科技事业全局,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什么是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和变化?
专题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变化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攻关目标导向有变化,由保障国家安全为主转化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权利并重;政府作用有变化,既强调中央集中领导和统筹协调,也注重发挥地方政府作用;组织模式有变化,既强调政府机构有效参与,也注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资源配置方式有变化,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发展环境和条件也有变化,既有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又有显著增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支撑。
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列席专家王宏广认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实施新型举国体制,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作用,变“集中”为“集成”,“统一规划、集成力量”办大事。
“应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完善科技管理平台,建设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减少对有限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调整科技评价导向,坚决停止以论文作为一切科技工作评价导向的做法,对不同工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王宏广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数字经济和新兴技术发展背景下,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
在专题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申长雨表示,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各国均努力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的时期,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也更加需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
在申长雨看来,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新型的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市场机制,“人们针对知识产权无形性特点制定许可转让规则,使知识产权在市场环境下可以顺利转移转化,产生效益,推动发展,实现创新投入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事关企业创新发展、事关人民美好生活、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申长雨建议,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包括加快完成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加快建立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如何让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专题分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常委齐成喜的发问引起了常委、委员们热议。
“高端科研设施、高端人才多集中在高校与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的民营企业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全国政协常委霍金花认为,让科学家、科研人员的“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的政策措施很多,但落地“最后一公里”存在堵点、难点。
“让‘创新之花’结出‘发展之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不仅要培育战略企业家,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充分认识创新是企业的不竭动力,让企业想创新;还要落实好企业研发加计抵扣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护好技术创新成果,并保证企业的创新付出得到合理回报,让企业敢创新;更要引导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和支持企业承担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需要的人才、手段和必要的资金补贴,并鼓励社会资金对企业创新的支持,让企业能创新。”齐成喜说。
(责编:岳弘彬、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