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行情 >

小米等龙头企业积极扩建二期项目

导读:

近两天,武汉连续两个名企“二期”项目落地。

  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开工,

近两天,武汉连续两个名企“二期”项目落地。

  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开工,6月19日,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下半年,还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的二期项目要扩资投产。

  在武汉疫后重振之时,这些知名企业纷纷在汉扩大投资建设二期项目。长江日报记者6月21日采访这些企业了解到,武汉的这种“二期现象”背后,是企业认为武汉营商环境优、在汉发展速度快、在汉持续发展的预期好。

  续建、扩资,企业在汉纷建“二期”项目

  这几天,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回武汉了。这次回汉他有两件重要事:去看看刚搬入小米武汉总部的员工们,参加与武汉市签订小米、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

  “二期”,近来成为武汉疫后重振中的高频词汇。

  6月20日,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二期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开工。

小米等龙头企业积极扩建二期项目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T3项目全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满负荷生产。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7月,武汉华星光电第6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项目(t4项目)将陆续迎来相关设备,加快设备搬入和产线调试工作。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宣布,已对该项目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产线建设追加投资,将350亿元投资增至385亿元。待全部产线调试完成,年产值预计可达300亿元。

  年内,另一家新型显示巨头武汉天马,投资145亿元建设的二期项目有望投产。

  在蔡甸,日资企业东普雷(武汉)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工厂二期已开工。疫情期间,该企业日本总部毫不犹豫批复了工厂的二期投资,追加投资达2亿元。这家专注汽车零配件制造的厂,是东普雷集团在中国的第三家全资工厂。

  “店小二”服务助力,

  企业在汉快速发展

  这些纷纷扩建二期项目的企业,都是近年来在武汉发展快速的企业。

  “小米武汉总部的发展比预期要快。”雷军说,2017年11月,小米武汉总部只有20人,当年创造营收17亿元;2018年,小米武汉总部营收突破100亿元;2019年底,人数增至2500多人,当年营收超过110亿元;今年,可容纳2300多人的小米第二总部大楼已启用。

  2014年武汉华星光电t3项目落子武汉,总投资160亿元,2018年实现满产满销,2019年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TPS单体工厂。投资350亿元的t4项目今年年初实现量产。目前,武汉华星光电产值已突破百亿元。

  天马是国内最早布局低温多晶硅、柔性显示的中小尺寸显示领域领先企业。2015年开工建设投资约120亿元的G6生产线,2018年又新增145亿元投资建设G6生产线二期项目,将武汉打造成为天马OLED总部基地,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产值将逾100亿元。同时,2019年,天马在汉投资15亿元建设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

  企业在汉发展如此快,北京来的雷军,深圳来的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都认为与武汉的“店小二”服务分不开。

  小米武汉总部大楼项目从看地、选址到摘地,只用了1个月;从奠基动工到结构封顶只用了5个月;大楼完成全面竣工,仅用了不到1年。雷军说:“我自己都不相信,结果远超自己预期。这样的速度,以前在深圳听说过,现在在湖北、在武汉实现了。”

  “武汉营商环境非常好,政府支持实业。”“武汉速度”让李东生也是感受颇深:武汉华星光电t3项目仅用了10个月便完成主体厂房及所有配套设施建筑封顶。t4项目建设周期是199天,再次刷新业内同等规模项目建设新纪录。

  企业对在汉发展有信心,

  二期项目纷纷落地

  扩大投资二期项目的背后,是企业家们对在汉发展的信心。

  “武汉区位优势突出,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小米坚定不移地看好武汉、看好湖北,将进一步扩大投资。”雷军表示,人工智能将为小米的智能硬件和互联网服务全面赋能,成为小米新的增长点。小米致力于将武汉总部打造成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高地,将扩大建设规模,按容纳1万人规划,建成超大规模研发中心。

  “东西南北中,武汉就在这个‘中’。同时,武汉作为全国高校及人才聚集最多的城市之一,也为各方面的人才招聘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李东生说,“经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坚定在武汉发展的信心,我们相信武汉一定能够在未来的中国经济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计划,t4柔性显示产线争取明年达产。同时,企业还在武汉规划下一条柔性生产线。

  来汉签订金山(武汉)总部二期战略合作协议的金山办公CEO章庆元表示,金山办公将主动融入、持续加码武汉。东普雷武汉工厂总经理胜泽贵之说:“不只是我们自己,武汉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复苏效率,都让我们更加相信武汉产业发展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