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安卓 >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制裁华为

导读:

最近这几天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动用国家紧急状态令来制裁华为的新闻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包括川普的禁令以

最近这几天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动用国家紧急状态令来制裁华为的新闻可谓是一波接一波,包括川普的禁令以及英特尔、高通、博通、赛灵思向员工发出通知,暂停向华为供应产品等等。那么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会有什么影响?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制裁华为

1

一个假设

博士二年级的时候,我和导师帮助法国规制部门研究两家法国超市在某个区域的竞争政策问题。

我说:这两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差不多,数据显示他们的市场份额分别是 21% 和19%,基于这个市场份额,我们就能根据货物的成本来定义他们的最优定价问题了。

这个时候导师说了一句:你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市场份额是竞争的结果,而不是竞争的前提。

现在想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理解华为乃至于中国相关产业的产业链发展。

美国对华为的攻击,在公司层面上有个专门的词,叫做foreclosure。这个词在金融里面有其他的含义,但是在产业经济学里面,就是公司利用自己的市场力量,限制或者禁止自己的竞争对手获得瓶颈访问权的行为。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制裁华为

瓶颈是指的关键的资源,可以是市场渠道,也可以是技术专利等等。一般来说,这种限制所带来的总收益是负的,所以国家往往需要制定各种相应的竞争政策来加以限制。但是如果把这一套理论映射到国际上,就失去了竞争政策分析的意义,只能进行一些状态分析。因为没有高于国家的强制执法机构,也并不存在国际间真正意义上的规制部门。

我们作个假设:假设在手机和电脑产业链中瓶颈的部分,大都是中国企业所拥有的,且美国所拥有的部分是非瓶颈部分。

智能手机市场是一个高度饱和的市场,即便我们把苹果从地球上瞬间擦除掉,它空出来的市场份额并不会白白消失,本来会选择苹果手机的消费者会选择其他品牌的手机,还是会用到中国供应链的产品。

所以中国所拥有的瓶颈从中期来看未必会受到很大的冲击,宏观来看收益反而有可能增加——因为如果苹果倒了,占领苹果留下的市场空白的手机厂商很可能是中国控股更多的一家企业。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都不是一个新兴的、需要厂商自己去开拓发展用户群的市场,少了一个主要竞争者,其他还在这个行业的公司会把空出来的市场份额瓜分掉,这些在苹果供应链上受到严重震荡的企业会有一个缓慢恢复失地的过程——只不过购买他们产品的不再是苹果,而是其他公司。

而在消费者端,消费者是确切无疑受到损失的。那么这部分本来想要购买苹果手机的消费者就会因此不买手机吗?显然不会,他们会用其他的品牌作为替代。而在没有出现摩擦之前,这部分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苹果,现在因为摩擦,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次优的选择——从最优到次优所降低的效用之和,就可以看做是因为摩擦而造成的消费者福利的下降。

产业供应链的终点是消费者市场,如果消费者市场没有明显变小,那么供应链中的某一段多一个或者少一个非垄断的企业,整个产业供应链是可以自己恢复的。苹果的市场份额虽然强大,但那是竞争的结果,并不真的由苹果所拥有,一旦苹果份额减少了,这部分市场份额会归属于其他同类企业

就像在文中开头举的例子一样,虽然两家企业确实是在平分市场,但是那是竞争的结果,而不能给定自己天然就拥有多少市场份额然后去算自己的最优价格。

反之亦然。

2

均衡点

基于如上同样的道理,太强调美国企业的不可替代性在长期来看,也是过于悲观了。

虽然我认为这件事情对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冲击肯定是负面的,但是对华为、包括对中国的相关产业而言,我倒没有那么悲观。

很多悲观的论点认为,目前在芯片相关产业的市场份额,美国占据了绝大多数,所以美国一旦断供,那么华为将很难撑下来。其实这个论点只是看上去很有道理,并没有内在的逻辑。因为我们观察到的永远是均衡点,而不是可能性

举个例子,电子书市场在苹果进入之前,市场上只有亚马逊Kindle这一家,然而亚马逊电子书的价格也并不高,亚马逊其实是利用自己强大的市场份额获得对出版商的优势谈判地位,以很低的价格拿到版权,然后再用很低的价格卖出去。

亚马逊图什么呢?就是图自己的垄断地位,让其他潜在的电子书竞争者没有动力来进入这个市场,从而在战略上成为这个市场的唯一供应者。

后来乔布斯用新的代理人模式进入这个市场,许诺给出版商很高的利润之后,很多出版商就迅速反水加入ibook的阵营,结果导致出现了市场上竞争者多了,价格反而增加了的情况。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美国制裁华为

如果只看均衡点,那么在亚马逊一统电子书市场的时候,看上去亚马逊是垄断者,但是其实它并不是真的垄断者,它只不过是用很低的价格压制的其他潜在竞争者没有动机进来罢了。如果亚马逊敢提价,那么它就做不成垄断者了,你说这个时候,亚马逊真的有与其市场份额相称的垄断力量吗?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规模效应就是随着产量的增加,生产每一个商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芯片产业就是最最典型的例子。建厂的时候特别烧钱,前期投入、无论是研发还是设备都非常巨大,但是一旦进入流水线生产,生产的越多,卖出去的越多,单个芯片的价格就越低。

Intel的前CEO格鲁夫曾经说过: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我可以把CPU的价格定成1美元。 虽然是戏言,格鲁夫也知道不可能人人都买一片Intel的CPU,但是这也反映了在这个行业走量是多么重要。

这种行业属于天然具有垄断属性的产业。我们假想一个市场上有两家完全一样的芯片厂商,Intel和AMD均分这个市场。因为规模效应相同,所以假设没有研发,它们的成本、定价和功能都完全一样。突然有一天,有一个顾客脑子一热,从AMD换成了Intel的芯片,那么Intel就可以多生产一片,AMD就要少生产一片,也就意味着Intel的平均成本,就此低于了AMD的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