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手机 > 安卓 >

清明祭英烈,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八个红色故事

导读: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时,有些人我们永

“魂断最是春来日,一齐弹泪过清明”,又是一年清明时。

在祭奠先人,寄托哀思之时,有些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为民族独立解放、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先烈。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曾以多种方式缅怀英雄先烈,讴歌民族英雄,用自己的言行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作出表率。

河北阜平和西柏坡、山东临沂、湖南湘西、福建古田、陕西延安和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宁夏西吉、山西吕梁、上海、浙江嘉兴……习近平总书记探访英烈的脚步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那一个个深深的鞠躬,那一次次深情的仰望,都在表达对英烈的缅怀、对历史的敬畏。

习近平崇敬英烈,也喜欢讲英烈故事。清明之际,新时代学习工作室为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的那些红色故事。

故事一:龚全珍跟随丈夫——开国将军甘祖昌回到农村艰苦奋斗

2013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这是习近平同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习近平讲述】

我向大家介绍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同志,她是老将军甘祖昌同志的夫人。甘祖昌同志是江西老红军、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但他坚持回农村当农民,龚全珍同志也随甘祖昌同志一起回到农村艰苦奋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龚全珍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当选了全国道德模范,出席我们今天的会议,我感到很欣慰。我向龚全珍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

【英雄事迹】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夫妻俩当年参加修造的江山水库,家乡老表习惯叫它“将军水库”,至今还浇灌着近万亩农田。

1986年3月,这位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的老将军因病逝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如今年逾九旬、党龄六十年的将军夫人——“老阿姨”龚全珍,依然无怨无悔地在江西莲花山乡执教,用共产党员的本色成就感动中国的传奇。(资料参考学习时报、北京日报)

故事二:以“沂蒙母亲”为代表的沂蒙人民,用乳汁和小米粥哺育革命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在视察沂蒙革命老区临沂期间,专程前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

【习近平讲述】

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起了革命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的事迹十分感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2013年11月25日,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参观沂蒙精神展

【英雄事迹】

“沂蒙母亲”王换于,1888年出生于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19岁嫁到马牧池乡东辛庄于家,1989年去世,享年101岁。抗战爆发时,被当地党组织培养成为抗日积极分子,担任党的情报联络员。1939年夏,日寇来沂蒙山“扫荡”,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一纵队机关首长徐向前、朱瑞搬到东辛庄村,并将“帅帐”安在王换于家。由于战乱磨难,部队干部的孩子都很消瘦,王换于跟徐向前建议成立一个托儿所。在党组织支持下,她挑起抚养、照顾抗战将士子女的重担。

从1939年秋到1942年年底的三年时间里,战时托儿所的40多名孩子均健康成长。1943年后,又有革命将士的45名孩子由王换于抚养长大。而王换于自己的4个孙子,却均因营养不良、照顾不周先后夭亡。

1947年,蔡畅在第一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国妇女作了王换于事迹的专题报告,王换于的名字从此名扬中外。(资料参考中国纪检监察报)

故事三:英雄母亲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

2014年7月7日,首都各界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隆重集会,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马占成摄

【习近平讲述】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横批是:“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

——2014年7月7日,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

【英雄事迹】

邓玉芬,1891年出生于北京市密云县水泉峪村,后嫁到密云县张家坟村,一生务农。她和丈夫任宗武共生育了7个儿子。1940年4月,八路军10团进入丰(宁)滦(平)密(云)建立抗日根据地。邓玉芬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老大、老二、老三参加丰滦密抗日游击队。三个儿子奋战在前线,邓玉芬就在家里缝军鞋,一并照顾八路军伤员。

1941年,抗战进入艰难的相持阶段。邓玉芬全家躲进了深山,老四和老五则参加了抗日民兵队伍与鬼子周旋。然而,噩运在第二年接二连三地降临——丈夫任宗武和四儿、五儿在“无人区”耕种时,遭鬼子偷袭而不幸遇害;同年秋,在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大儿子牺牲疆场,不久二儿子也因伤重无医药,死在了邓玉芬的怀里。然而英雄妈妈的苦难并未在一年后消弭,小儿子在饥饿和病痛中死在邓妈妈的怀里。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无私奉献了六位亲人的生命,她的故事在密云、丰宁和滦平地区广为流传。1970年2月5日,度过了曲折坎坷一生的邓玉芬在家中安详地去世,享年79岁。(资料参考光明日报)

故事四:毛岸英在苏联卫国战争任指导员 驾坦克直捣柏林

【习近平讲述】

在卫国战争最艰苦的时刻,中华民族许多热血儿女毅然投身到抗击法西斯德军的英勇行列中。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作为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坦克连指导员,转战千里,直至攻克柏林。

——2015年5月7日,在《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