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关注华为并不是为了蹭个热点,以前中兴事件发生时我就没怎么写过,因为不太感兴趣。而写华为是我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个企业,另外我身边很多人也在华为工作,所以忍不住会关心企业的动态。
术业有专攻,我承认我确实不懂通信行业技术,但对有些基本事实的判断,至少还能分清是非,对于有些自以为懂的网络喷子,忍不住想要回击。
首先,昨天相信网络谣言的那些人,今天被狠狠打脸了吧。
华为孟晚舟为什么被扣,美国至今也没有给出证据,亲美派就下结论,认为美国一定是有实锤才敢抓人,我先不争论这个事,等今晚听证会完了再看。其实我没想明白的是,如果真的是因为犯了跟中兴一样的错,贸易禁运规则,那完全可以直接对华为处罚嘛,为什么非要抓人呢。
据我了解,华为跟任何一个国家做生意,都要求先熟悉这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员工还要先考试,对禁运规则早就烂熟于胸了。当然我也不能说死了,等老美真有证据拿出来再说。
那些亲美派说我偏激,在他们看来,美国以及那些同盟国家维护他们自己的产品是正当的,因为反过来我们国家也会保护自己的企业,禁止某些外国企业准入。
针对这个,我只说一个例子反驳,华为的5G设备,目前已经超越爱立信和诺基亚,成为全球第一,美国你出于安全考虑,不用就算了吧,但是你凭什么怂恿甚至是胁迫其他同盟国家也不能使用华为的5G设备,这不是霸权是什么?
今年8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禁止在该国使用5G或者第五代无线网络下的华为设备;紧接着,韩国和日本公开表示,不与华为进行5G合作;9月,印度也宣布终止与华为、中兴的5G合作,转投思科、三星、爱立信、诺基亚。12月5日,英国电信也将华为排除出5G设备供应竞标名单,同时坦诚华为的设备比诺基亚、爱立信的更先进。
华为投入巨大研发成本,终于在5g上赶超爱立信,成为全球最强的设备制造商,但出于美国施压,英国日本这些国家都要拒绝华为选择其他二流三流设备商,而不是市场充分自由竞争,这是最大的贸易不平等,美国这不是流氓不是霸权吗?
今天看到很多企业力挺华为,很感动,一个民营企业,华为能走到今天,达到6000多亿的规模真的不容易,已经是全球第一大通讯设备制造商,要知道他的对手都是全球顶级的巨头,以前我们连想都不敢想。
从此,我也只买华为手机了,当然,华为手机确实好用,这是最主要的。
其实支持国货无可厚非,只要国货好,为什么非要崇洋媚外,可有些人却反感这种爱国方式。
韩国人就特别爱买国货,不管国货好不好,他们都优先买国货,比如明年的韩国5g商用,韩国不用华为也不用爱立信和诺基亚的设备,全球前三的都不用,他就要选三星的设备,三星业绩再下滑,他最起码还有国内市场支持。
昨天的文章被删了,除了第一部分华为的,其实后面内容大家都没看吧,我把关于楼市的第三部分贴上来。
《经济日报》发了一篇评论,跟樱桃过往反复表达的观点基本上一致。
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避免诱发楼市危机乃至更大范围的危机,通过保持房价长期基本稳定,缩小房地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利差,有效引导资金回归实体产业部门,解决房地产投机炒作的历史顽疾。
同时,实体经济发展将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只要未来居民收入的涨幅长期超过房价涨幅,不断降低房价收入比,通过“挤泡沫”而非“刺破泡沫”方式,就能实现我国房地产市场“软着陆”,避免断崖式剧烈调整。
这种着眼长期、主动调整、平稳化解的应对房地产市场风险策略,与当年美国和日本房价泡沫破裂时期的着眼短期、被动调整、剧烈波动的特点,形成了鲜明对比。
日本楼市泡沫破裂时,首都圈和京畿圈新房均价在一年内分别下降了34%和49%,并进入连续十几年的下降期。房地产市场风险向金融市场及实体产业传导,导致日本经济结束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陷入了20多年的低速发展。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时房价大跌,2008年12月份标准普尔2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为150.54,较2007年1月份下降了26%,并进入连续6年的下降期。
与美、日等国家不同,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使政府部门具备了比美、日更强大的土地供给调整能力,调控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层的决心。如果供给主动去匹配需求,就能稳定房地产市场,确保调控成功。近两年的调控实践也已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房地产对我国经济增长仍有较大贡献,但巩固调控成果的意义更为重大。我国高房价问题依然突出,核心城市房价收入比保持在20以上,部分城市甚至超过30,不仅远超国际普遍认可的水平,甚至比美国和日本楼市泡沫破裂前还高出数倍,房价继续上涨将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因此,即使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速,但必须避免重蹈过去房地产市场调控成为“空调”的覆辙。实际上,通过增加供给(包括租赁住房)来满足刚需群体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保持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基本平稳。
房地产调控不仅关系到经济发展,而且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对其实行合理、适度的调控是必要的。总之,应该通过房价长期保持平稳,使房价涨幅低于收入和GDP增速,房价收入比逐步回落,避免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曾经发生的房价暴跌式调整。这是我国房地产调控应该选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