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美丽、美好的民间传说与童话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度过了美好的童年,但近年来,一些传说、童话的“恶搞版”却在网络上频频出现,让这些原本纯真的故事变得十分恶俗。成年人对这样的恶搞故事或可一笑置之,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如此变味的文化产品则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反映“神话”误人
昨天,市民郭女士打进本报热线,向记者反映一件令她哭笑不得的事。郭女士说,七夕节那天,她与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谈起这节的来历,没成想孩子所讲的内容让全家人目瞪口呆:“牛郎是受了老牛的指使去看人家洗澡、偷人家的衣服才和织女认识的;织女因为牛郎有七位数的存款才愿意与他结婚;牛郎最后是吹着牛皮上天去找织女的!”郭女士询问后才得知,这些都是孩子从网络上看来的。郭女士对记者表示:“没想到网络上会有如此版本的‘牛郎织女’,作为家长,真不知该怎样和孩子解释,孩子认知上出现混淆。”除了变味的牛郎织女故事,在本报此前接到的热线记录中,记者还发现了一些类似反映。
变味故事恶俗可笑
记者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牛郎织女的故事”字样,便从中发现了郭女士反映的版本。记者看到,该故事中不仅有郭女士的孩子所讲述的内容,其间还出现了“小心肝”、“MM”、“豆腐渣工程”、“变态”等字眼。此外,格林童话的经典故事“小红帽”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也遭扭曲。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变味童话”完全颠覆了原版故事本身的审美情趣和教育意义,语言文字充满了不规范的现代网络词藻,而且其中描述的主人公大多灵魂丑恶,充满低级趣味。不少市民表示,这种脍炙人口的传说及童话的“恶搞版”,完全违背了原作的主题精神,对孩子们幼小心灵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
网络写手要有文德
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所长王来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经典的恶搞,大多是某些人“游戏文化”心理的作祟和哗众取宠的外露。其实,这些对经典故事的“恶搞版”不仅在网络上得以传播,在一些出版物尤其是盗版出版物中也时见踪影。当然,我们不能说已有的“经典”传说、童话就是无可置疑,丝毫改动不得的,但这绝不等于说任意一个写手通过网络这种开放的平台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其任意“斧正”。须知“文章千古事”,尤其是这些针对孩子们的传说、童话等,应保持其纯粹性与质朴的美。写手们应意识到我们每个公民身上都承担着的社会责任和“文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