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文无定法,但不能误解为文章没有一定的法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而理论文章的“术”,就重在有“礼”。礼的文化内涵丰富,《礼记》曾对礼与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如“礼也者,理也”,礼是合于道德理性的规定。《乐记》更是强调:“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那么,理论文章应遵循哪些规定?
首先,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理论文章必须有思想,应遵循思想离不开学理支撑的规定。撰写理论文章用以指导工作,首先要加强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熟稔马克思经典著作就像熟悉老朋友一样,是因为他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2017年夏,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座谈会上作家曹谷溪曾提到:上大学前,习近平总书记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
需要注意的是,理论文章的思想源于经典著作,但撰写理论文章不是抄经典著作、摘精句妙语,千万不能去掉引文后,没有自己的话。当前,针对受众阅读习惯和信息需求的深刻变化,理论文章要尽量少一些结论和概念、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少一些空泛说教、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抽象道理、多一些鲜活事例,不断增强时效性、针对性、可读性。
其次,自觉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不断增强主体性、原创性。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指导伟大实践。我们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理论文章应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学懂弄通做实这一思想。
必须坚信,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实践。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国情这么复杂,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试问欧美有哪套现成的理论可以解读中国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类创造的有益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我们应该吸收借鉴,但不能把一种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当成“唯一准则”,不能企图用一种模式来改造整个世界。西方的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国家的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生搬硬套到中国头上,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进行格式化,用它们来裁剪中国实践,那就非常荒谬。
理论文章应遵循平实务实的规定,抓住党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时下却有一种不良现象,有的理论文章喜用位居世界前列、取得全国第一等“热词”抬高嗓门唱高调,让人产生疑虑。细究之,往往是“网上来、网上去”在捣乱,常常是“差不多”“应该是”在作怪,甚至是“听某某讲的”在道听途说。如果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去实地调研、凭空臆测,是百害而无一益的。
值得一提的是,理论文章需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问题。个体真实不等同于整体真实,整体真实包括个体真实。理论文章以就“事”论“理”见长,“事”必然是整体真实,“理”必定有话好好说,特别是面对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的深刻变化,要冷静、沉稳、理性地说事讲理,不能图一时嘴上快活、大放厥词。否则,理论文章及其宣传就与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使命任务南辕北辙,同发挥党治国理政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的作用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