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季节,绿水青山的斗门却是暖意融融。更暖人心的是斗门区2018年经济社会数据: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3亿元、增长8%,在实体经济发展、城市品质和管理、乡村振兴、民生福祉、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方方面面的数据,是对一系列大事要事喜事的总结,也是谋划未来的依据。2019年,斗门区提出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努力将斗门建设成为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奋力打造珠海“二次创业”新引擎。
□采写:本报记者张帆
□摄影:本报记者曾遥
□制图:赵耀中
2018年数据
十大民生实事完成较好
2018年区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六方面188项具体工作,164项已经完成,9项基本完成,15项根据发展情况变化予以调整;2018年区十大民生实事,9项任务已经完成,1项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
产业融合力度加大
斗门区去年培育家庭农场74家,新增名牌农产品13个、累计35个,有机食品认证22个、累计63个,培育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地分别达到4个、54个、35个。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新增2家、累计9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新增3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累计19家,市级以上“菜篮子”基地新增5家、累计16家。
社保体系逐步健全
开展区内低收入群体3979户、7032人精准帮扶八大工程,提前完成553户低收入群体住房改造任务。
实施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完成248套公租房分配,解决828名五类人员住房困难。
推动茂名市茂南区674户、1908人预脱贫,实现福贡县30对村企结对帮扶。
每周逾28家企业落户斗门
2018年,斗门区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发力点,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创新驱动活力激发。
2018年斗门区投入1.3亿元扶持资金,实施实体经济“三十条”、工业企业培育“幼狮计划”和“强龙计划”,产业不断壮大。促进全润封装、光宇电池二期、鹏辉能源技术改造等8个工业项目建成投产;超十亿元工业企业增至12家,超亿元工业企业96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41家、累计181家。光宇电池获批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突破。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各类市场主体及新增企业蓬勃发展:全区新增商事主体1.27万户、增长37.2%,每月新增1058户,每周有28家以上企业选择落户斗门;新设外资企业389户、增长322.8%,达到每天1家以上。
2019年目标
斗门区201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约束性指标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市下达的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斗门区将重点抓好十方面工作:以土地科技资金为抓手,增强工业发展新动能;以现代农业为抓手,打造乡村振兴样板;以现代服务业为抓手,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以改革开放为抓手,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推动城市升级;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抓手,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处置历史遗留问题为抓手,促进社会治理创新;以能力提升为抓手,增强队伍专业素养;以机构改革为抓手,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以区情社情调研为抓手,挖掘高质量发展潜能。
亮点
九项民生支出占比72.2%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斗门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
数据显示:去年斗门区九项民生支出36.2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2.2%;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980元。
脱贫攻坚,区内区外,节节胜利。区内实施低收入群体3979户、7032人精准帮扶八大工程,提前完成553户低收入群体住房改造任务。持续抓好阳西县产业帮扶,推动茂南区674户、1908人预脱贫,实现福贡县30对村企结对帮扶。
在教育医疗卫生方面,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动工兴建,珠峰实验学校等工程建设完工,4所学校教学楼重建完成。西部医疗中心动工建设,斗门镇中心卫生院新综合楼投入使用。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市第二中医院)成功创建二甲中医院,标志着斗门区医疗卫生事业迈上了新台阶,为珠海西部地区近40万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7.5%
坚持生态优先,成为加快完善城市功能体系的理念之一。2018年斗门区加快斗门新城49个项目建设、年度投资42.2亿元。黄杨河“一河两岸”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白藤七路等多条市政道路、桥梁加快推进,市民公园、西堤路南延段一期、东堤路滨河景观带等7个项目完工;市政天然气实现新城区主要干道市政燃气管网全覆盖,老旧小区管道燃气加建1.2万户。
去年,斗门区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斐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7.5%。243名河长“上岗”治河,8条黑臭河涌整治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制度考核荣获全市第一;新增绿地面积77.33万平方米。
投入2亿多元整治人居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斗门区加快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融合力度加大。省级海鲈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白蕉海鲈之外,斗门重壳蟹、斗门禾虫、斗门荔枝、斗门黄沙蚬等4个地理标志产品成功注册,莲洲镇获评“中国禾虫之乡”。斗门特色全域旅游大格局成型,斗门区全年接待游客850万人次,增长12.6%;接待过夜游客180.3万人次,增长10.4%;旅游收入14.1亿元,增长11.5%。
人居环境全域整治。投入2亿多元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投入近5亿元,清理养殖场(户)2489户,城乡面貌较大改观。斗门镇入选“2018中国最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