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美文欣赏 >

【美文美图】井冈山白云寺

导读:

井冈山白云寺,低调地隐藏在茅坪村步云山的寺庙,因为历史的际遇,经历了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由衰亡而

井冈山白云寺,低调地隐藏在茅坪村步云山的寺庙,因为历史的际遇,经历了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由衰亡而又浴火重生,并成为一处特殊遗存、受到特别保护的嬗变轨迹。

白云寺的历史可谓悠久,建筑规模也很宏大。它始建于宋代,至明代嘉靖年间,多数建筑几近倒塌。清代嘉庆末年,湖南酃县九都富绅万正洪捐助巨金,拓地重建。

如今,该寺虽然历尽沧桑,但主体建筑犹存。整个寺院三排联横,前后一共三排九栋,有殿堂、房舍共108间,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寺的整体建筑以中栋为纵轴线,两边呈对称布局。前栋正面悬挂“白云寺”牌匾,门廊两侧墙上各书“天雨”“宝花”四个大字。门厅上头亦挂有牌匾,上写“光头进户”四字。主建筑的左侧是膳食房,后栋为观音殿,亦称佛堂。佛堂上首正中置观音坐莲台塑像,信男信女们可在此处上香膜拜。殿堂内有天井,天井两侧有拱门或廓道相通,廊道内壁绘或山水、或人物、或帆船等彩画,据悉,不同时代的大多数庙宇中,其内柱和檐柱,甚至天棚望板和八角藻井均饰有颜色各异、形态不一的彩绘,且大都书有教化世人、隐喻佛法的题字和对联。由此可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佛教禅宗之风在中国可谓相当盛行,封建礼教下的人们对佛教的思想又是那么的推崇。

据史料记载,“白云寺的首任主持为佛性长老,威望很高,曾担任这一地方上的僧官,当地凡属寺庙庵堂之间发生的争执纠纷,皆由其调解断结,如有不服,再向吉安府上诉。白云寺在佛性长老的主持下,香火日盛,僧侣云集,最多时达到99名和尚,和尚们除享有善男信女施主们的香火和捐资外,在附近的下头坪等地还拥有一定田亩的神产,同时,还派出僧人外出云游化缘和做法事,所积资金,供寺中费用和修路架桥,至今横亘于龙目潭上下的龙津、长春两座石拱桥,即是白云寺僧在清嘉庆丁卯年和庚辰年建造的。”

俗话说得好,成也是它,败也是它。时至“清道光末年,由于寺大僧多,良莠混杂,一和尚勾引良家女子,在寺中胡作非为,偶被邻近村庄的放牛娃撞破,为防止这种不守清规戒律的丑行败露,寺僧将放牛娃关在暗室阴屋中。放牛娃失踪,其家人和乡亲们四处寻找,只见牛,不见人。那个和尚亦不敢将牛娃放出。遂起灭口之心,断其饮食,致使放牛娃饿毙阴屋之中。天下无有不透风的墙,不久,众多疑点聚集,乡民们入寺追查,荷锄寻尸。经此风波,白云寺声誉一落千丈。”

清同治年间,“酃县万家见白云寺日益颓败,无复再望原有的鼎盛,遂将白云寺产业转让给茅坪雅坞村乡绅谢日裕管辖。谢日裕虽为白云寺山主,但时值万洋山‘棚民’起义,散兵游勇、绿林草寇啸聚于此,僧尼散走,寺庙颓废。于是谢家即派谢云贵等佃户在寺内住家,照看房屋,兼收神产田租。其后又从狐狸背等地请来一些斋公在寺内吃斋,终因香火无继,再加上又出现一些有伤风化之事……而未能再兴。”

其实,我们说起斋,就容易把和尚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些斋公斋婆的最要活动都是围绕着寺庙进行,白天在寺内念经、上香、接待香客,或者帮助庙里打扫卫生等活动,晩上回家陪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有的人甚至干脆住在庙里,对家事农事不闻不问,特别是农忙时都难见人影。

尤其是在这种宗教的麻醉下,很多民众精神涣散。为此,毛泽东曾列数了农民破除封建文化的大好形势:“许多地方,农民协会占了神的庙宇做会所。一切地方的农民协会,都主张提取庙产办农民学校,做农会经费。自此以后,人家死了人,敬神、做道场、送大王灯的,就很少了。”

随后,井冈山区的农民运动也很快进入了高潮,许多人亲身加入到与封建文化作斗争的行列。如,绿林英雄袁文才更是派人砸掉了白云寺的菩萨、轰散了寺中人员,并将自己百余人的队伍在白云寺内安营驻扎。

1927年秋,引兵井冈山的毛泽东,为实地了解井冈山区的地形地貌及风土人情,和战友们历尽艰辛,“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在做社会调查中,毛泽东发现众多寺庙内的一些斋公斋婆纯粹就是懒汉懒婆,不干农活,致使很多土地荒芜。甚至原本就是农民的他们,为了逃避现实中的苦累,男男女女,同吃同住,整天混在一起。

为此,在井冈山根据地创建之初,毛泽东和前委特别建议苏维埃政府要出台措施整肃这些不正之风,如在苏维埃政权中被寓为具有宪法意义的《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第一条就规定:“凡从<事>劳动及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尚、尼姑、斋公斋婆、教徒等一概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此外,为进一步解放井冈山区的生产力,湘赣边界政府在出台的中国共产党的首部大法——《井冈山土地法》中则要求:“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而苏维埃政府对乡村民众更是发布告明确要求:“红军帮我工农,瓜分地主良田。属乡均已分好,务遂耕耘在前。倘有自由抛荒,查觉重责难免……”

自此,白云寺的原有人员几乎全都销声匿迹。

然而,衰亡的白云寺在这场名垂青史的革命运动中却得以浴火重生。

原来,为团结、改造袁文才和王佐这支既有革命性又有局限性的绿林武装,根据袁文才、王佐两部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派陈伯钧等人到茅坪步云山白云寺对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进行整训练兵,这就是井冈山斗争时期著名的“步云山练兵”。

1928年10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会议,也是在白云寺召开。

在这次会议中,毛泽东代表前委作报告,肯定了共产党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重大意义,论述这一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再次回答“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

时光飞逝,岁月留痕。幸运的是,白云寺虽然历经沧桑且多次被战火洗劫,到建国初期仅剩几间厢房,但因为典藏了这么一段红得炫目的历史,因此成为了一处特殊的遗存。所以,早在1964年,当地政府文保部门便开始在原址复建中栋三进房屋,1966年起对外开放。1968年划归井冈山会师纪念馆管理。

2003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33号文件,确定该旧址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备选教学点。

2006年1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