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论坛成员会后合影,左起第五位为田瑞先生。
千年流传的祈雨仪式。
论坛成果——《狐氏研究文编》
论坛里展示的研究课题之一。
为纪念狐突逝世2653年,在此次研讨会上,中国邮政发行的狐突个性化邮票首发。
古稀老人牵头,山西民间文史人实现首次人才聚合、资源整合, 其重要性已经显现——
汾河文化是三晋文化精髓,长期以来,散处于我省各地的民间文史带头人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相互掌握的资料难以交流,区域学术难以贯通。今年3月,在交城县三晋文化研究会会长田瑞的牵头下,山西汾河文史论坛在网络(微信群)开始试运行,并提出“打破地方圈子,摆脱单打独斗,齐力共襄盛举,实现合纵连横”的论坛精神,来自汾河流域21县的190名文史人成为首批成员,在3个月时间里,他们围绕汾河文史网上研讨、相互帮忙,40位作者共撰写85篇文章,总字数64.5万言。
9月4日,山西汾河文史论坛首次线下“聚会”,承载这一“聚会”的是汾河流域狐氏文化交城研讨会,会上,会员们拿到了山西汾河文史论坛的首期成果——文编之一《狐氏研究文编》。
“线下”首聚
山西43个村子以狐为名
当天上午9时30分,天气晴朗,一场鲜见的祈雨仪式却在论坛所在的卦山宾馆举行,锣鼓、唢呐、音响声里传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感觉,演绎者的肢体动作则让参观者强烈感受着人们在雨中欢天喜地的感觉。
祈雨是这次研讨会的开幕式,全称是狐公鼓“祈雨”,是交城等地流传千年的仪式,这一仪式之后,影响山西历史2600多年的狐氏研究正式开始。
田瑞的主题是《山西历史地名群落的形成与春秋狐氏戎族之关系浅析》,寥寥数语,在座者则如醍醐灌顶。“山、村、河、谷等地名是老祖宗留下的活化石,通过追寻历史地名群落的形成,可以还原历史旧貌,为晋文化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据1982年的《山西省行政区划资料》,山西共有带“狐”、“胡”、“呼”、“湖”的村庄439个,其中明确为“狐”的村庄现有43处,分布在29个县,如古交狐家庄、平定狐窝、太谷狐子窝等。这些村名中,胡可能与胡姓相关、呼可能与呼延氏相关、湖可能与湖水相关。但也可断定,其中一部分与狐氏相关。“如洪洞之涧西村,原名狐家社,有狐姓人口1000多人……”
谈及找寻证据的过程,田瑞说,山西汾河文史论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此次参会的狐氏后裔代表狐全宝就是通过微信群找到的。据了解,很多狐姓人不愿意寻根问祖,原因是说到狐,人们就会想到狐狸,是带着敬畏和敬仰的复杂感情的。“实际上,狐姓是皇族的姓,上承周文王……”
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张俊峰说,他关注狐氏文化很久,发现狐爷和狐狸容易混淆,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把二者剥离。
按照民间习俗,狐爷和狐仙是有区别的,狐爷是雨神,狐仙没有祈雨功能。娄烦县作协主席李国成部分回答了这一问题。
狐突是春秋晋国大夫,他的“教子不二”是中国忠信文化的先声,《狐氏研究文编》一书20万字,21篇文章对狐氏文化进行了严格的历史和现实考证。
一带一路
汾河文化如串串珍珠“奇袭”现实
“山西人在择点自己土地上的英雄人物时,数完尧舜禹直接就是赵盾、廉颇、蔺相如、关羽、尉迟恭等,却把狐偃忽略了,真是数典忘祖。”中午12时,研讨会还在热烈探讨,文史学者、交城县政协副主席韩笑丰提出了狐突之子“狐偃的历史形象”:忠于国家社稷、讲求实际利益、异于传统儒家……有学者说,此次论坛最大的领悟是“在政治上,好的文化可以塑造时代需要的能臣良将”。
研讨会上,山西省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贾克勤提出要注重文化研究的社会效应。“现在山西在搞全域旅游,而搞全域旅游必须整合文化资源、厘清文化的脉络,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否则全域旅游就缺了魂儿……”会上,汾河文化的现实重要性被多次提及。
山西汾河文史论坛主要围绕汾河文化开展课题探讨,除《狐氏研究文编》外,所收录的文章涉及汾河之源、孝义皮影、子夏崇拜、张兰赶会、永安寺之谜、郭子仪新考、介休一日两餐制小考等等,涉及到汾河流域大大小小的文史现象数十种,许多都是新证据,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研讨会后,北京大学国家软实力研究院中华书院乐舞中心主任郭炜深有感触:“‘汾河论坛’让我想到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山西文化可以进行跨界资源整合,走一条文化+的道路,可以+各种各样的内容……”
此次研讨会虽是区域性民间学术交流,但得到了交城县委县政府的全力支持,研讨会主持人为交城县副县长游万强,总结发言人为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左燕娜。
线上切磋
区域文化发展演绎出“试错法”
没有这批人,地方文化就没了。
在山西许许多多的县、市、区,这是对地方文史人的最高赞誉。这批人承担了当地的文史考证、编纂工作,但囿于地域限制,难免单打独斗,无法全面地看问题,得出正确的史学结论。“以狐爷山为例,交城、清徐、古交都在争论归属地,也都有相应证据支持,但从历史考证得知,古代是属于一个行政区域的,这种争论意义不大。站在某一个地方,不容易得出正确结论。”这导致民间文史人相互掌握的资料难以交流,区域学术课题难以贯通,基于这种考虑,年近七旬的田瑞先生萌生了人才聚合、资源整合的想法。
2016年12月,山西汾河文史论坛开始组建,田瑞等人在几个月时间里先后走访、联络了十多个县、市,并商议了办坛方向、研究课题、管理措施。
2017年3月17日,山西汾河文史论坛开始试运行,当天提出“打破地方圈子,摆脱单打独斗,齐力共襄盛举,实现合纵连横”的论坛精神。合纵,就是纵向联合汾河沿线地方文史研究人才;连横,就是横向联系汾河沿线各个部门,取得他们支持。
相关资料显示,除论坛精神外,山西汾河文史论坛有制度化的《简则》(10条);有可执行的组织机构,包括干事会(干事长和各地负责人)、学术委员会(由11名大学教授和文史学者组成)。山西汾河文史论坛下一步工作计划是:各县尽快组建县级特色论坛,并尽快确定研究主题,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实地文化考察。目前,已成立的县市论坛有交城山文史论坛、文峪河文史论坛和祁县论坛。
由于规则明确,方向一致,这批民间文史人总是将话题紧紧围绕在学术范围内。
正是微信群的聚力,狐氏后人得以找到……
正是微信群的群策群力,祁县贺树刚、清徐续鹏飞、晋源殷秀发、文水马红梅、汾阳吕世宏等人为《晋中秧歌志》完善了方言一节;晋源殷秀发、古交赵建雄、清徐续鹏飞等提供古戏台资料,祁县畅显明提供了珍贵的地方史料,祁县论坛则组织了春秋古祁城调查……
正是提倡不同观点的争鸣,地方文史人的学术作品在正式出版前得到“试错”机会……
9月4日晚,祝贺声后,山西汾河文史论坛内又恢复了往常。
当晚,论坛会员李亚萍发出“探讨”:侯马盟书是怎么回事?挖挖,相互佐证。下一届开会时,争取有新学术动态。
宁夏的吴红卫在微信群里发出“请求”,希望得到山西学者助其弄清两件事:一是晋商两次组织义勇军的情况;二是李济川被陕北红军武装护送到银川的情况。
本报记者 杜建伟 郭鹏 文/图
后记
一群人的“家业”
9月5日清晨5时32分,伴随着“各位朋友早上好”的文字,一个祝福朋友早上好的歌曲放到了微信群里。这是田瑞先生半年来养成的习惯,就像闹钟叫早,从不间断,告诉大家,新的一天的工作要开始了。
我认识田瑞先生缘于2003年,田瑞先生在自己家建了古钱研究馆和文献史料馆,供人免费参观和阅读,后写成特稿《一个人和两个私立研究馆》。后得知,2005年,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参观了古钱研究馆,并说田瑞:你这样的土专家,两个洋专家也不换!
随后,与田瑞先生接触渐多,在他的提点下写成本报特稿《追寻武则天“五代皇陵”》一文。而发现这条皇陵的“龙脉”,他用了20年时间。
到2016年,田瑞先生在史志研究上已经走过40年,著作等身,主编、编撰24部著述,2000多万字,4次无偿捐献国家历代珍贵文物866件……
无私,是不少人给他打上的第一标签。但这一标签太抽象。
研讨会后,有人由衷地说,田瑞把一生都献给文史事业了。田瑞半开玩笑笑着说,文史已经是我的家业了,家业的境界高于事业,是自己的事儿……在山西汾河文史论坛里的很多地方文史人都和田瑞先生有着类似的境遇,他们早把文史当成了自己的“家业”。山西汾河文史论坛的意义在于,这群人的“家业”会越做越大。
采访结束时,我得知,因积劳成疾,2015年,田瑞先生被摘除左肾,为了这次会议,他一再推迟进京复查的时间。9月5日,会后第二天,他到办公室安排了下一段的工作;9月6日,在老伴陪伴下踏上了进京的道路,路上平静地写下“历尽劫波心不老,还博潮头一日还”以自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