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技术分享 >

全国政协“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外委员视察活动报道

导读:

一条光滑的面团从掌心蹿出,头戴白帽、身穿白净工作服的拉面师傅又一把把面团拉了回来,一个S回旋,就变

一条光滑的面团从掌心蹿出,头戴白帽、身穿白净工作服的拉面师傅又一把把面团拉了回来,一个S回旋,就变成一副“弹簧拉力器”,来回伸缩两下,又立马换成立体的“五线谱”……经过短短十几秒时间,一碗银丝拉面就制作完成。这是4月24日下午,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党外委员视察团在位于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看到的拉面技艺展示。

虽然只是小小一碗“拉面”,可是在马毛它海日看来,它却是“脱贫面、致富面、幸福面、小康面”。

化隆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干旱山区,山大沟深。2015年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村144个,贫困人口3.6万余人,占该县总人口的12.1%,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穷则思变。如何变?答案就是那一碗拉面。投资小、规模小、见效快,无疑是发展拉面经济的最大优势所在。

马毛它海日原来也是德恒隆乡牙曲滩村的贫困户。说起以前的苦日子,马毛它海日说,“那时候,一年到头全家人趴在地里,一年下来,收入能有七八百元就不错了,无奈之下想着走出去开拉面馆。”

怀揣着致富梦,马毛它海日带着家中仅有的2万元钱到天津开起了拉面馆。从一家不足30平方米的拉面馆做起,马毛它海日凭借一碗碗拉面拉出了十几家分店,也拉出了如今的兴茂饭店。

“对于我来说,更懂得这一碗拉面的力量。”马毛它海日说,他投资1200万元的兴茂饭店在化隆县群科新区,饭店的80多个服务员全部是当地贫困群众。

马毛它海日是化隆县众多贫困户实现脱贫的缩影,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乃至是带动全村实现脱贫”。

“目前化隆县共有230个‘拉面村’近10万人,在全国271个大中型城市开办拉面店达1.5万家,年营业额达100亿元以上,年实现纯收入40亿元以上。”化隆县拉面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韩成福说,在拉面经济的带动下,全县69个村4249户16577人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到2019年底,化隆县将实现全县脱贫。

尽管化隆拉面服务脱贫攻坚使命还未完成,但是,成长起来的拉面致富带头人已经不再满足做好一碗面,而是把跟拉面能沾上边的行业都干好。

多年在拉面行业里的摸爬滚打,敏锐的马青云发现,在外地经营的多数拉面店都有一个共同的难题,“有些原材料必须是化隆当地的,才能保证拉面原汁原味,所以原材料的采购和配送就成了大问题。要是做拉面产业的全链条服务,就可以帮助更多乡亲”。

在“互联网+”时代,想要为几十万拉面人做好服务,马青云清楚地认识到,电子商务是最好也是最快捷的方式。很快,中国拉面网和微信公众号上线,几个拉面户入股,支持马青云创业。

“在拉面网上,既有职位招聘信息、饭店转让信息、原配料供应信息,也有行业资讯、政策引导等。”马青云表示,经过短时间发展,中国拉面网已成为集拉面学员招募、开展农村电商网购普及、政策宣传、信息服务、清真拉面食材配送、信息对接等为一体的全国拉面行业最大的网上信息服务平台和商品交易平台。

“目前我们网站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达到6.5万,还有拉面微信公众号、拉面APP和拉面扶贫‘二合一’大数据平台等,服务拉面店达2万家,其中仅化隆籍拉面店就有1.1万家。”马青云语气中略带骄傲和兴奋,“一碗面到底能改变什么,难以想象。但是,我欣喜地看到面二代、面三代们挣钱后,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许多人把孩子带在身边,到内地上学,近几年,化隆县文理科状元中都有拉面娃……

一碗拉面,“拉”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从打工仔到小老板,从流动摊到大饭店,化隆拉面人将一碗面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并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远航……

全国政协“打赢脱贫攻坚战”党外委员视察活动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