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建站 > 技术分享 >

同程掌门吴志祥: 导演绝地反击

导读:

  同程的资本化运作正在进行中,对精明务实、口才了得的创始人兼CEO吴志祥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找不同

  同程的资本化运作正在进行中,对精明务实、口才了得的创始人兼CEO吴志祥来说,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找不同的投资人,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经历了创业游说、融资、价格战、反水纠纷等,同程已经熬过了最难的时刻。现在摆在吴志祥面前的是如何运作上市。分拆是第一步,与携程系的艺龙合并则是加速上市的第二步。吴志祥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而且同程也需要向投资人交代]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多年前,同程旅游联合创始人、同程旅游集团董事长兼CEO吴志祥还在与携程进行“双程大战”,甚至一度担心自己刚刚奠基的“同程大厦”会不会变成“携程大厦”。

  然而短短数年后,同程旅游集团旗下的同程网络与携程系的艺龙在2017年末宣布正式合并为一家新公司“同程艺龙”,双方将整合双方大交通、酒店等优势资源,打造旅行服务平台。

  这一合并让旅游业界的目光聚焦在吴志祥身上——这个第一眼看上去十分敦厚朴实的中年男子。甚至有人怀疑,这样质朴的一个男人,如何将一个创业公司从小做到大,继而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在竞争惨烈的在线旅游业界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吴志祥并不像外表看上去那样无害。

  第一财经记者追踪报道同程与吴志祥约10年,就在近期,又见到了意气风发的吴志祥。与10年前相比,现在的吴志祥更成熟也更有气场,依然不变的是他憨厚的笑容和精明的生意头脑。

  从大学毕业拉着自己的老师一起创业,吴志祥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了众多创业伙伴抱成一团,当其它公司创始人星散时,吴志祥依旧靠着自己的凝聚力保持着最初创业时的班底。其间,他也经历过忐忑甚至可能结业的危机,更被人指责过“反水叛变”。如今成为昔日对手携程系的合作伙伴,吴志祥的创业故事俨如TVB电视剧那样精彩迭起、反转频现。

  三寸不烂之舌

  仔细研究各大在线旅游企业,诸如携程、艺龙、去哪儿、途牛、驴妈妈等,这些公司的创始人团队很少有专业学旅游出身的,比如“携程四君子”梁建章、沈南鹏、季琦和范敏,前三位都学理工科,只有范敏在创立携程之前从事过旅游业。而去哪儿、途牛等创始人,比如庄辰超、于敦德等也大多是理工男。

  只有同程截然不同,毕业于苏州大学的吴志祥和其创始团队几乎都是旅游专业出身。最初的团队架构是同程CEO吴志祥、COO吴剑、CTO张海龙,他们都结缘于苏州大学。最富有戏剧性的是,吴志祥还将自己的大学老师王专“忽悠”进了创业团队,后加入同程的王专彼时任职CIO。

  “我那时的理想根本不是创业,而是好好地做个老师。刚到苏州大学教书时特别纠结,我自己也是本科毕业,就去教本科,很是惭愧。后来我读了博士,也是为了更好地教书。我希望我的学生能遍布全国的旅游岗位,这样我就很有成就感。”在《波士堂》节目录制现场,坐在第一财经记者对面的王专回忆道。

  令王专没有想到的是,学生吴志祥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职场道路。

  “最初,吴志祥来找我创业时我是拒绝的,我和他说了自己的教书理想。然而他坚持不懈继续找我,也让我见识到他的口才。吴志祥说,你看你教书,一年大概有多少个学生毕业,毕业后他们只有百分之几从事旅游业,即使你教10年、20年也就只有多少人从事旅游服务,但你加入我的同程团队就不同了,我们一年可能就服务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游客,这不是成倍实现你的理想吗。”在王专看来,看似敦厚的吴志祥实则有条三寸不烂之舌,能说会道且能令人信服。

  王专最终加入了吴志祥的团队,从2002年开始四人一同创办同程。当时,正兴起创业潮,2006年央视推出“赢在中国”节目,吴志祥的同程团队在该节目第一届12万参赛队中获得了第5名,那一届的副评委是阿里创始人马云,总评委是海尔掌门人张瑞敏。虽然成绩不错,但张瑞敏的一句话却点出了吴志祥团队的不足,也令他萌生了补短板的念头。

  “我还记得张瑞敏在现场说,你们有很大的问题,你们做的是旅游互联网,却都是学旅游的,并不懂互联网,最要命的是,你们几个还都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吴志祥在《波士堂》节目录制现场对第一财经记者描述,张瑞敏的话让他后来引入了技术出身的马和平,至此,同程五人创业团队到齐。

  与其他同类OTA(在线旅游企业)创始人团队多少有些变动所不同的是,创业至今十多年,或许是理念相合,或许是因吴志祥说服人的口才了得,这五位创始人依然留在同程,无人离开。

  手中无粮心中慌

  五人团队从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作为办公室开始,连最初的会议室都是借用苏州大学的,以至于如今吴志祥每次回母校都会感慨万千。

  “融资对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2006年之前,我们对此却毫无概念,虽然有时也会看互联网公司融资上市的故事,但觉得那实在太遥远,就像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隔着玻璃看着有钱人吃火鸡一样,觉得是两个世界的事。后来我发现创业终需资金,我们要开发系统,要铺设渠道,这些都需要钱,可是我们手中没有。最困难时,我们账上可能连1万元都不到,感觉公司分分钟会结业。”吴志祥回忆,直到2006年参加完“赢在中国”,半年多时间接触了国内顶级的企业家和投资人,如马云、熊晓鸽、阎焱、徐新等,回到苏州后,经过激烈讨论,团队做了个艰难的决定——放弃“赢在中国”的500万投资,下定决心融一笔更大的钱,做一件大事。

  “那时我们经常几个人在办公室的白板上画各种模型,计算市场有多大,能赚多少钱,每次计算都热血沸腾,连夜写好计划书,可第二天与投资人一交流又是一盆凉水从头淋到脚。”吴志祥表示,那段时间谈了十几家知名VC,跑遍了上海最高档的写字楼,却融不到钱。

  正当他要放弃时,2007年7月的一天,一个投资人主动上门了——中新创投。“我觉得这个名字挺大,一聊其实就是苏州园区的,当时负责我们这个案子的是刘彪,之后数年他们还投了齐家网、笛莎公司,从投资经理变成了知名投资人。但那时他也刚做投资不久,青涩的投资人遇到青涩的创业团队,很投缘,从那次以后,我们一两个月见一次,到2008年3月时他告诉我们,投委会已通过,第一笔投资1500万。我当时向苏州大学借了个会议室,开全体员工大会,请投资方代表讲话。”吴志祥打趣说,此前公司卫生都是同事轮流打扫,融资后公司请了位清洁阿姨,她算是同程融资成功的象征。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见到刘彪,他言语不多,但谈起多年前对同程的投资,依旧觉得是投对了,同时也佩服吴志祥的能说会道,为第一笔投资贡献很大。

  “你自己讲的商业模式可能以后被证明是错的,但在你讲的时候,你一定是发自内心地相信。”吴志祥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