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不少村民缺衣少食、住的房子漏风漏雨。如今,我们大都住进了楼房,摆脱了贫困。 ”8月9日,听到岳西县摘帽了,青天乡老鸭村党支部书记熊寿青站在一座老房子前,激动地向记者描述这里发生的巨变。
脱贫攻坚让“旱鸭子”插上了翅膀。近4年来,老鸭村投资1321万元,分批实施23.7公里的村道拓宽及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村民朱昭富深有感触:“以前去县城要到乡里搭车,大半天还不一定能到。现在,一个小时就搞定。 ”
岳西县是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县,同时还是革命老区和生态功能区。围绕“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目标,一个目标干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勇当全省脱贫攻坚排头兵,成为我省第一个“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探索并完善了一条具有岳西特色的脱贫之路。
“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补齐65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夯实基础,激发动力,红土地蒸腾新希望,人心齐,产业兴
连日的高温天,一波波外地游客涌入岳西县石关乡,办民宿的石关村脱贫户王海红忙得不亦乐乎。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让人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的楼房外墙上几乎看不见空调挂机。
原来,石关乡平均海拔800多米,是游客心目中“夏天喝稀饭不流汗”的地方。王海红说:“6月之前,村里的民宿基本被预定一空了。现在交通太方便了,很多湖北的游客都过来了。 ”
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避暑胜地,折射出岳西县脱贫攻坚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初期,岳西县各类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全县仅有3条全长170公里的对外砂石路。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县情令岳西人民面山长叹。 1985年岳西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贫困县时,全县绝对贫困人口有24.7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73%。2014年,精准扶贫在岳西落地生根。该县通过精准识别,发现全县65个贫困村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短板”,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脚步。
对于“老扶贫人”来说,最头疼的事情莫过于修路。 “钱是绕不过的坎。 ”曾在姚河乡龙王村工作多年的县文化委选派干部陈飞说,“以前修一条路很难,谁有钱、有项目,就盯着谁、跟着谁。 5000元也要,甚至2000元也不放过。妇联、科协发放的奖补资金,也都打包修路。 ”
在老鸭村脱贫户储召庆看来,路通了,腰包就鼓了。 “路通了,经纪人把车开到了茶园边直接收购。因为收的人多了,每斤鲜叶价格比原来要高上10块钱。 ”
当年的梦,如今成现实。脱贫攻坚以来,我省连续加大对贫困县的资金投放力度。岳西县重点对全县路、水、电等基础硬件上持续攻坚、啃硬骨头,近年来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053公里,全县组级路硬化率95%以上;合肥、武汉、安庆方向的高速公路相继开通,高速公路形成“十字交叉”。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4604处,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5处,安全饮水实现全覆盖。
道路通,百业兴。思路宽,路子广。
“起初让外地游客住家里不习惯,也不好意思收钱。 ”王海红告诉记者,后来逐渐认识到,办民宿、搞旅游,是按市场规律办事,靠勤劳致富,没啥不好意思的。
扶贫夜校点亮贫困群众心灯。岳西每个村都开办“农民夜校”,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掌握生产技术、知晓扶贫政策、找准脱贫路子,激发扶贫内生动力。
“有了思想动力,才会有行动效力和持久耐力。 ”县扶贫办主任杨效东说,全县共计开办扶贫夜校3044期,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许多贫困户主动摘掉贫困帽子。
岳西县通过强化文化扶贫、精神扶贫,以示范户、脱贫户为榜样,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磅礴力量。
3年前,在帮扶单位资助1万余元的支持下,储昭庆鼓起勇气种植茭白,当年就实现收入3万多元。加入种养合作社后,他流转附近村民闲置田地,茭白种植面积扩大至15亩,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周围群众增收。
“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的背后,是思想上的大转变。岳西县选派干部胡剑峰经过这几年驻村发现:“过去贫困户被干部推着走,现在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人心齐了,产业兴了。 ”
“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一定要干好”
——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扶贫工作队精准扶贫号穷脉,定点帮扶、结对帮扶“扶一把、送一程”,大扶贫格局聚合全社会力量攻坚克难
“扶贫不就是每年过年给200块钱吗? ”岳西县来榜镇枫树村扶贫干部汪云峰回忆说,刚驻村调研时经常会遭遇这样的闭门羹。他有时连板凳还没坐热,就被对方撵了出去。 2014年10月,我省向3000个贫困村派驻扶贫工作队。村里来了驻村扶贫队,但一开始也有村民们对他们的工作不太配合。
“我开始反思,是扶贫工作方法不对。 ”汪云峰说,驻村扶贫工作不是简单的扶贫政策宣传,要用诚心做实事,用真心换真情。后来,汪云峰多方筹集130万元,修好了2.6公里村组路,并且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后,村民们开始对这个“80后”驻村干部竖起了大拇指。
岳西县要求驻村干部每月驻村时间不少于20天,确保有扶贫实效。 7000多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走进贫困户家中、心中,用实实在在的驻村成绩赢得了贫困户的信任。
“脱贫攻坚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我们一定要干好。 ”温泉镇龙井村驻村干部余锦华说,虽然前几年工作压力大,但一想到贫困户脱贫就有了干事的动力。
面对多年未除的贫困堡垒,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歼灭战。冶溪镇溪河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刘扬彧,这位出生于贫困家庭的扶贫干部,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光荣与伟大。 2017年12月3日上午8点,他召集村“两委”开会,讨论推进环境整治。 9点20分左右,走访贫困户。下午3点多,回到村部参加“碰头会”……晚上刘扬彧骑摩托车回镇上途中,发生车祸。这是驻村干部刘扬彧平凡的一天,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这一天溪河村村民将永远记得。
驻村干部勇当脱贫路上“领路人”,他们奉献青春不惜血汗,他们因户因人施策,他们为贫困户照亮前路。
谈及现在的好日子,王海红第一个要感谢驻村干部。“正为生活发愁时,驻村干部上门走访,说县里正在打造旅居养生基地,我可以用自家的房子办民宿。 ”王海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