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游戏 > 新闻 >

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导读: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

  8月15日,我们迎来2024年全国生态日。今年的主题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开花。

  万里河山,生机盎然。绿色发展正在提速,绿色版图持续扩展,亿万人民共同描绘的美丽中国新画卷徐徐铺展。

  护绿增蓝,祖国生态画卷更加美好

  远处青山叠翠、绿植茂盛,近处草地上铺着光伏板,几只蜻蜓在轻盈飞舞……很难想象,这个公园似的地方,曾是填埋了江西省南昌市生活垃圾多达24年的“渣山”。

  坐落于此的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之前是敞开式填埋作业,垃圾裸露、蚊蝇滋生、臭气逸散。当地居民阴佑聪住在离垃圾填埋场两公里外的小区。“以前温度越高,臭味越大。”他说。

  2021年,麦园生活垃圾填埋场完成终期封场。当地对垃圾堆体全面覆土覆膜,投资打造固废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并建设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曾让居民烦心的垃圾“渣山”,正源源不断产生经济和环境效益。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在各地各部门不懈努力下,一条条“臭水沟”变成“碧水河”,我们的家园正变得越来越美——

  擦亮蓝天。今年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2.8%,同比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例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守护碧水。今年上半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8.8%,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共护家园。2023年,我国完成造林、种草改良1.25亿亩,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万亩,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双增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护才能实现。

  位于长江岸边的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是远近闻名的化工重镇,与沿江很多地方一样,也曾面临“化工围江”困局。

  面对长江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痛心地形容,母亲河“病了,病得不轻了”。

  2016年1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重庆召开。几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4次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贯穿始终。

  近年来,猇亭区推进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大力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现代化工新材料、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优势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含绿量”“含金量”不断提升。

  如今,长江干流水质向好,江豚追逐嬉戏,母亲河正在逐步恢复生机活力。

  为了天蓝水碧山河美,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需要统筹部署、协同发力。

  7月26日,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评审,山东东营黄河口等5处提名地扩展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东营,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这里曾经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光板地,如今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近年来,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清理互花米草,实施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本土植物,修复大片湿地,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迎来了许多“新住民”,鸟类数量已达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6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国在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的同时,正不断绘就更加美好的生态画卷。

  深化改革,重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清晨,陕西富平石川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流淙淙,荷花摇曳,鱼群畅游……这悠闲惬意的美景,引得不少行人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荒滩沟”。由于上游水库建设,灌区引水增加,石川河富平段水量骤减,河道垃圾也多。“只见石,不见川,下点儿雨就成臭水沟。”64岁的富平县居民陈文平回忆说。

  从2014年起,当地对石川河开展系统治理,新建堤防并治理河道。为解决缺水问题,富平县建立石川河生态基流补偿机制,汩汩活水从周边水库和灌区涌入石川河。如今,河滨景观公园已成为老百姓休闲娱乐的幸福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向污染宣战,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换回蓝天常在,淘汰“散乱污”企业,实施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货物运输“公转铁”,提高机动车油品排放标准……打出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的“组合拳”。

  为守护碧水长流,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众多河湖实现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为留住鸟语花香,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如期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文明载入了党章和宪法,制定修订环境保护法及30余部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几十项具体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和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守护绿水青山,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严格用制度管权治吏、护蓝增绿,有权必有责、有责必担当、失责必追究。

  针对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党中央推动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让生态环境保护逐步成为硬约束。

  祁连山生态破坏、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违法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和别墅、海南一些地方违规围填海进行开发……这些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转变发展思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

  正值暑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绿意葱茏、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