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IT科技资讯平台,关注科技、手机、电脑、智能硬件、电脑知识!
当前位置:主页 > VR >

她在美术馆造了一座虚拟城市,让人看见未来又想起过去

导读:

  曹斐:游戏感和批判性共存的时代记录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曹斐:游戏感和批判性共存的时代记录者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李静

  发于2021.5.17总第995期《中国新闻周刊》

  偌大的展厅是一个魔幻而错综复杂的城市,“下城”被大小屏幕投放出的交织光影覆盖,旧时的影剧院、喷泉、快递小哥的三轮车和飘出阵阵香气的大排档,组成这座打通过去与现实时空的夜花园。“上城”则连接未来,在金属舷梯之间,闯进一个个仿佛飞船又似独立宇宙的小隔间,犹如拆盲盒。

  2021年春天,“曹斐:时代舞台”——这场当代艺术家曹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为全面的回顾展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也是她于中国内地举办的首个机构个展。曾被西方媒体评论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个例外”的曹斐,已经成为国外重要艺术机构及展览的常客,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是首位在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个展的中国艺术家,如今,她的作品得以系统性地被国内观众审视。

  自从她21岁时以玩的心态创作第一个影像作品,意外获得国外参展机会,在20年的艺术创作生涯里,她运用影像、戏剧、虚拟现实技术和装置等多媒体媒介记录下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纽约时报》曾这样评价,“曹斐对中国快速增长、高度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给日常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做出了超现实的刻画。”

  “那是看着海长大的眼睛”

  穿梭在这座1800平方米、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的“城市”,既能遇到奔着曹斐二字而来的文艺青年、艺术圈藏家,也有背着单反的老年摄影爱好者、遛娃的年轻父母、甚至打卡发小红书的网红。曹斐对于那些艺术圈以外的普通观众没有任何偏见,就像她在作品中所注视的那些普罗大众一样,她非常关切每一个最普通的观众从展览中获得了什么。

  正因如此,她一反白盒子式的高冷国际展览范儿,没有按惯常回顾展那样——按年份对艺术家作品进行线性处理,而是将展览空间完全开放,不设预定路线,让作品带着情景和故事徐徐展开。走在光影中,闻着90年代风情大排档飘出的香味,一下子就卸掉了朝拜艺术的包袱,有一瞬间,观众们也分不清是否自己已经进入曹斐的作品,成了这展览的一部分。这正是曹斐所希望的,不让观众感到与作品的距离,不会感觉在看一个严肃的展览,每一个人都可以走进来、放轻松,然后可能在某个作品前停留、关注。

  总是把目光投向最普通的个体,这样的关切与曹斐的童年经历有关。曹斐1978年出生于广州,父亲是著名雕塑家曹崇恩,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母亲也是美院的老师。那是对艺术的禁锢刚刚松动的年代,艺术家广泛下乡采风,曹斐的父母将极大热情投入到创作和教学中,对曹斐基本是散养的状态。

  打记事时起,曹斐就常跟着父母去各地安装雕塑,从广东到北京。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住在普通人家,学习那个地方的方言。曹斐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小渔村,妈妈年轻在那里下乡,任教后又带小曹斐和学生造访,她记得妈妈对她说,“那些人的眼神多美,那是看着海长大的眼睛。”妈妈为村民画素描,回美院后还和村民通信,待到曹斐长大,成为一名美院的学生,她也去了那个小渔村写生,那些曾被妈妈画进画里的年轻女人已经当了姥姥。曹斐说:“和他们建立了一种跨越代际的感情。”几年前,有村民到广州看病,曹斐的妈妈还招待了他们。

  下乡采风写生,深入老百姓的生活,这样的传统在中国各大美院一直有所延续,但是在城镇化越来越高的今天,农村的样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都与当年不同了,曹斐对此也很感慨:“这样的变化无论对艺术创作还是人们打交道的方式,影响都蛮深的。”

  在展览入口处的“艺术家之屋”,众多被曹斐悉心保存的“物证”清晰证实了曹斐成长的途径和艺术源头,父母不但给了她善于注视普通人的眼睛,艺术之家的浓厚氛围似乎也使得曹斐的少年成名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尚未记事的年纪,她已经浸润在父母的工作室里,看着父亲不断为名人塑像,孙中山、周恩来、邓小平……稍大一点,母亲给她的玩具是一个个白纸画本,任由她涂鸦,她的两个姐姐喜欢画素写,曹斐最喜欢用图画来编故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走上艺术之路几乎是必然的,只是,曹斐很小就觉得父母辈使用的那些媒介似乎太过时了。上世纪80~90年代,港台流行文化席卷全国,广州作为开放重镇,第一时间接收到世界最潮流风尚。在多数内地孩子尚不知青春、时尚杂志为何物时,十三四岁的曹斐已经是《少男少女》《Yes Idol》《姐妹》等杂志的忠实读者。她在作业本里画明星主题的连环画,图文并茂,几乎就是今天的分镜头剧本。由于被郭富城的帅气和舞姿吸引,曹斐跟着MV研究动作,后来干脆把上补习班的学费转头交给了街舞老师,和几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半大孩子,跟着单放砖头录音机,每天晚上在路灯下学习最时髦的舞步,再把学来的舞步手把手教给学校里的同学,组织大家上台表演。

  这些玩玩闹闹都被她用镜头记录下来,设备一路从胶卷、数码相机逐步升级到90年代初进入家用电器领域的新兴产物DV,曹斐不知不觉地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之路。与父母所从事的厚重、写实、传统的创作媒介雕塑截然不同,她运用街舞、舞台剧、照片、影像……这些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大潮而来的新型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是她成长岁月接收到的视觉信息,也是时代的美学变革。

  玩进当代艺术圈

  1999年,正在广州美院读大二的曹斐,召集假期留校同学,用DV机自编自导拍摄了她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影像作品——一部以意识流的散文方式讲述一群美院学生“疯狂”生活的短片《失调257》,他们困惑于毕业后的前程,对未来充满焦虑迷惘。

  这件作品被广州知名的文艺书店博尔赫斯书店创始人同时也是广美老师的陈侗发现,并推荐给策展人侯瀚如——一位广州出生的旅法国际策展人。曹斐记得,侯瀚如从巴黎给她打来电话,邀请她带着作品参加在西班牙举办的当代艺术国际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受美术界“85思潮”的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蓬勃发展,如今被称为业界“四大金刚”的王广义、张晓刚、方力钧、岳敏君均相继成名于那个时期。这批艺术家多出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作品无不带有相当的政治意味和反叛精神。1993年,“四大金刚”等人的作品集体亮相威尼斯双年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展露于国际,让他们迅速获得声名,并于市场收获丰厚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