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产品洗牌:soul app变身95后新宠
前段时间,人人网被低价贱卖的消息一出,不少人重提社交行业面临洗牌这一并不新鲜的话题。不可否认,双微(微信和微博)虽然在用户基数和影响力上依然齐占鳌头,但随着两个产品不断强化的产品定位和社交温度的缺失,用户逐渐产生抵触心理,甚至给不少人带来焦虑情绪。
社交说到底是人与人交流和分享的过程,社交需求是仅次于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的人类本能之一。社交本该是一个发自内心、让人愉悦的行为,但如果用户被迫失去表达自由或被过度引导关注自身以外的事物,自然就会导致社交活动性质的改变,社交主体也变得毫无幸福感而言,显然是违背社交初衷的。
微信自面世以来在熟人社交领域便无可替代,是我们用来处理职场关系和联络熟人圈的第一大即时通讯软件;然而,随着我们微信好友的数量越来越多,我们与好友的联系反而越来越少,有的是碍于关系不够亲密,有的是随手加上的陌生人,还有的从加为好友那一刻便从心里拉黑了。
不止微信好友变得生疏,朋友圈也充满了套路,真心话没人说,真实生活没人点赞,大家都只看自己想看的,发出来的也都是让想别人看到的,充满“人设”感和利益的味道。大家默契的维持着一个成年人该有的理性和体面,却惟独无法释放内心最真实的情绪。
微博则是我们关注社会热点,实时获取KOL观点的信息流软件,其影响力在信息流产品中也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但随着大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密切关注,常常会使我们有一种错觉:半天没刷微博,就看不懂网友口中的流行语了。感受惯了舆论的热闹和嘈杂的我们,慢慢开始丧失安静的能力;任由大V博主带惯了节奏的我们,甚至很少主动去思考事物的正确性。
随着微信和微博不断强化其作为即时通讯软件和信息流平台的功能,用户逐渐变得被动和失落。明明打着社交产品的旗号,却惟独无法解决社交需求,以至于用户不得不在双微以外的社交产品中释放沟通需求。对于95后来说,逃离熟人圈和舆论热点显得更加迫不及待,他们渴望在soul这种陌生而平等社交产品上找到好朋友。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有一种幻想:当关系还没好到可以舒适相处时,能否只做朋友,而不强加关系。在soul上,这个幻想就刚好能被实现:soul基于灵魂测试和大数据算法分析,一键为用户匹配在线秒回的好朋友。soul自破陌生人社交软件的弊端,不看脸,不约x,从具有相似灵魂的陌生人中找到真正有化学反应的好朋友。
在产品定位上,soul基于用户的“相近关系”和“心理学定位”来进行匹配,并通过UGC内容的二次筛选和关键标签的识别来连接两个陌生用户。打开soul的首页,用户会被引导进行灵魂自测,找到自己的专属星球,soul基于用户测试结果采集用户信息。当用户发起灵魂匹配/语音匹配时,系统就在数据库中为其寻找匹配度最高的其它用户结果,基于一定相似性的高质量沟通,保障了社交效率的同时,也延伸了社交主体情感交互的持续时长。
soul作为区别于陌陌和探探的陌生人灵魂交友软件,既不允许用户上传真实照片,也无LBS地理位置定位,因此这里不是约x的土壤,也没有快餐社交的弊端。soul的出现让陌生人社交这件事变得认真严肃起来,越来越多人相信凭借灵魂的一致,是可以在陌生人中找到灵魂伴侣的。事实也的确如此,虽然soul不是一个相亲或约x的平台,但在soul上遇到恋情的用户却不再少数,大概正是这种不带目的又足够放松的交流环境,才更能让彼此敞开心扉吧。
随着95后用户在社交舞台上粉墨登场,研究他们的行为特征和社交心理必不可少。研究表明,95后是最擅长组合使用社交产品,并喜欢将娱乐和社交结合在一起的用户群体。他们可能会用微信来应付日常生活,也会用soul释放沟通需求;他们可能会从微博获取热点信息,也会在soul上关注同龄人的生活。正因为此,他们把不同社交产品的功能分得格外清楚:微信用来通讯,微博用来阅读,soul用来社交。
soul自诞生以来,凭借匿名陌生的社交环境和去中心化的平等对话氛围,迅速掳获一大批95后用户群体的心。当微信和微博逐渐显现出不符合95后性格行为特征的弊端时,soul则刚好弥补了他们在社交需求上的缺失。
.
.
.
财经快报网
原标题:社交产品洗牌:soul app变身95后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