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一条“线”。这条线,学界谓之“胡焕庸线”。授课老师曾郑重其事:读懂了这条线,你就找到了中国经济地理的密码。这无疑激起了我强烈的学习兴趣——“一切痛苦皆源于思想的过分悠闲,胃口大,而食料不足”。
这条分界线,不弯不折,不曲不绕,是条“大致倾斜45度”的直线——在伟大的中国版图上,它发端于黑龙江省瑷珲(1983年改称黑河市),一路挺进,目不斜视,直抵云南省腾冲……神奇的是,无论怎样穿山越岭,涉水过河,它都始终未曾明显偏移,一直呈“倾斜45度”!就是它,把中国分界出两个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区域,即东南、西北两半壁——东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6%,却集中了全国96%的人口;西北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却仅仅居住着全国4%的人口。
这条直线,是地理学界老前辈胡焕庸先生所绘。那是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其代表作《中国之人口分布》。当时,他搜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区的人口数据,精确落到县级单元尺度,绘制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并提出了“黑龙江瑷珲—云南腾冲”的人口地理分界线。这是首次定量刻画中国人口的空间特征,并揭示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人口密度存在巨大悬殊这一“隐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先生是以手工描绘了2万多个点勾勒出四亿七千万人口密度分布,进而在地图上探寻出这条线的。
神奇就此掀开面纱。人们惊奇地发现:这条线以东地区海拔低,以平原、丘陵地势为主,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气候的积温高,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生存;这条线以西地区以高原、横断山脉、荒漠地带为主,西南季风受到喜马拉雅山阻挡,东南季风也很难到达,水资源匮乏,生存环境恶劣。如果用诗词形象地表述,便是东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杏花春雨江南”,西边“白马秋风塞上”。人们还惊觉: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八纵八横”高铁网、春运迁徙路线,甚至QQ同时在线人数,都有意无意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一张广泛流传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胡焕庸线”东南部更亮。
更神奇的还在后面。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1935年“胡焕庸线”所揭示的我国人口“东密西疏”格局,经历八十多年的岁月淘洗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此间中国沧海桑田,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了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但此线始终没有更移。每次人口普查,“胡焕庸线”东西两侧的比例都没有出现超过1%的变化;从最近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看,东侧人口仍然占到93.7%,也就是说,近八十年间东侧人口累计仅仅少了2.3%。专家还大胆预言:“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
“胡焕庸线”是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的确,对这条线的意义怎么褒赞都不为过——有人说“它是一条地理线,是一条人地关系线,实实在在地反映了人和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有人称“它是经济、资源、产业与路网的最具标志性的分界线”,有人讲“它是解读中国的人口分布、区域平衡、城镇经济、历史人文、生态文明与自然环境最好的注脚”,还有人坦言“它就是新经济、新模式的分界线,也是财富的分界线,更是繁华与寂寥的分界线”……但我认为,对它,我们理论上认识还不足,实践上重视还不够,总体上还处于表面的点赞、简单的叫好。在区域协调发展日益迫切的今天,如何悟透这条“环境分界线”、用好这条“生态分界线”、搞活这条“经济分界线”,确实是个大课题、是门大学问。
道理其实并不复杂。“胡焕庸线”的客观存在和高度稳定,说明中国“东密西疏”的人口分布大势受到了资源禀赋和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似乎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基本地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做大社会财富的“蛋糕”,立足资源禀赋差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帮后富,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而努力奋斗。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是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的问题少。当前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均衡发展,是中国在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面临的严峻拷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面对“胡焕庸线”,我们该如何作为?这条线能否突破?从何突破?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有无可能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期实现部分赶超?对此,我有这么几点思考——
一是以此“线”为标,更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胡焕庸线”提出来已经八十多年了,有专家认为这种区域差异早在1240年左右就已经出现。这表明,此线虽不是人为设计却胜似人为设计,既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大自然的选择。特别是“气候地貌”在其中起主要作用,造成了自然生态的显著差异。既如此,我们就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杜绝肆意破坏。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我们必须要牢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每当头脑发热,想对自然大动干戈的时候,一定要和“胡焕庸线”对对标,分析利弊得失,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