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拥、陆岛相望、山清水碧……地处珠江出海口的珠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就像一颗天然雕琢的珍珠,在南海之滨闪闪发光。40年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这座昔日珠江三角洲上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了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城市。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珠三角走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传统工业化道路时,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珠海独辟蹊径,确定了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发展战略。1998年5月,珠海拥有地方立法权后通过的第一部法规就是《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如今,珠海在经济建设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始终“颜值”不改,蓝天白云常驻、青山绿水依旧,在推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着良好的生态环境。
多年前,有人赞叹:“珠海的空气可以罐装出口”。多年后,朋友圈经常被各种“珠海蓝”刷屏,“珠海蓝”依然是珠海市民引以为傲的资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珠海坚守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底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改革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始终坚持生态优先首获联合国改善人居最佳范例奖
回溯改革开放40年来,珠海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明确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的发展,引领着珠海走上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成为我国第一个荣获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城市。而这一理念时至今日仍是珠海城市发展的价值追求。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时任市委书记梁广大的带领下,珠海规定市区范围内要取消烧煤这一效能低、污染大的生产方式,这意味着在珠海,烟囱只能出现在磨刀门以西的西部地区。同时,由于不少企业依山而建,对山体植被破坏极大,珠海也将之全部取缔。每个企业的赔偿都在数千万元。在当时那个年代,在财政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市委市政府有这样的魄力实属不易。
同时,珠海重点整治涉污企业,规定如果企业排污达不到规定水平,必须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对不起,珠海不欢迎你”。当年,珠海有三分之一的排污企业因排污不达标而被关停。有了这些教训,珠海在企业引进方面可谓严之又严、慎之又慎,对于“污染企业”毫不犹豫地说“不”。
1998年,对于当时还很“年轻”的珠海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经济特区设立的第18个年头,珠海一口气拿下了国内外的三项荣誉,先是在全世界450多个城市中脱颖而出,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之后又先后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国家旅游模范城市、全国第一批环保模范城。
“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是由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创立的一项全球大奖,每两年评选一次,1998年是第二次评选。当时的国家建设部推荐珠海参加评选,而当年全世界参加评选的城市达450多个,最终,珠海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捧得大奖,没有辜负建设部对珠海的信任。该奖项的核心在于“协调”二字——经济发展与环境要协调、与人口增长要协调、与社会建设要协调等。
“当得知珠海获奖后,主办方告知珠海要在颁奖大会上做20分钟发言。对于名不见经传的珠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展示形象、对外宣传的最佳时机。”时任珠海市副市长余荣霭回忆道,“站在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的颁奖台上,面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个城市的代表,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珠海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由于时间限定在20分钟,最后我不得不加快语速,将准备好的发言内容完完全全地传递出去。”
接连荣获国字号荣誉不断刷新生态宜居新高度
改革开放40年来,珠海始终将生态文明作为这座城市的理想与价值追求,通过几十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既收获了金山银山,又守护住了蓝天白云、绿水青山。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时对珠海的工作表示肯定:“珠海有很好的生态环境、自然禀赋,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多年的坚守,使得珠海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被推崇的“绿色城市样本”,被广泛传播。2015年,珠海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当日央视播出了时长4分17秒题为《划定生态红线留住生态底色》的报道,并配发评论《绿水青山来自生态定力》。在当时生态文明将写入“十三五”规划的背景下,央视用如此长的时间进行报道,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珠海生态文明的引领示范作用。
近年来,珠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共享绿色生态生活、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六大方面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中国宜居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宜居环境为珠海收获了“一箩筐”国字号荣誉,彰显了珠海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不断进步和成就。去年年底,珠海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受邀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惠州年会上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并荣膺全国“2017美丽山水城市”。大会献给珠海的颁奖词是:有颜值、有文化、有智慧、有情感、有个性。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表述温暖有力地道出了百姓心声。而“获得感”这一关键词,正在成为珠海生态文明建设成绩单上的“硬指标”。
近年来,珠海生态文明建设给市民生活带来的“获得感”随处可见,宜居景象随处可觅——在绿荫处处的社区公园,市民家门口就能尽享安康闲适的休闲生活;在清新海风润泽身心的海边,新修复的香炉湾沙滩成为市民新的休闲场所;新修建落成的珠海大剧院,更为这座洁净文明的城市增添了韵味和优雅……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大湾区生态环保战略高地
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基石。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多年来,珠海不断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法制,率先开展生态文明立法,构建了以《珠海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出台省内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实施《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先后制定了与生态环境相关的17件地方性法规和12件政府规章。2015年5月,珠海的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经验获评“全国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制度创新最佳事例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在点评珠海获奖事例时认为,珠海自特区成立以来就注重环境保护,坚持以法治保障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了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做到了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城市。
2016年,珠海将生态文明和宜居城市建设两大板块15大项17分项指标充分融入了2015年全市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体系中,有力地发挥了绿色发展考核“指挥棒”的作用。